二、正确处理“阶段性”学习与“终身性”学习的关系

我们知道,任何一名职业人,在其职业初期,都会为了尽快胜任自己的职业职责,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师这一职业亦是如此。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专业范畴内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很显然,最大限度也就是能够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而已。如果想在职业道路上持续成长,并得到更好的发展,一定还有更多需要学习的东西。这就会涉及 “阶段性”学习和“终身性”学习的话题。

所谓“阶段性”学习,指的是基于某一特定阶段的工作任务,以短期工作绩效为指向和目标,迅速补充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的学习。

“阶段性”学习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以“是否有用,能否马上就用,能否尽快产出实际效果”为学习内容的取舍标准。这是属于“器用”层面的学习。

一般来说,这种“阶段性”的、“器用”层面的学习,往往很容易被学习者重视并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因为有来自企业组织内部的业绩压力和外部客户评价的压力。但是,这种基于外在驱动的学习,往往会产生一些“后遗症”,包括:

(1)持续学习的驱动力不足。一旦过了某个特定阶段,外部驱动因素消失或者强度减弱的时候,很多人就会陷入找不到学习“缘由”的迷茫之中。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很多职业者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为什么对学习一事显得意兴阑珊。

(2)容易进入职业倦怠期。笔者并不想把“职业倦怠”上升到“职业癌症”这样危言耸听的高度。但是,对于一名职业者来说,一旦进入职业倦怠期,如果没有采取积极的办法进行改善的话,要想在职业道路上持续走下去的可能性就会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只能被迫放弃该职业,而另择他路。

在笔者十几年的《TTT》课程实践中,接触过很多资质、天分都很不错的培训师,但是,真正能够持续走下来的培训师寥若晨星。撇开其他因素不谈的话,至少有只注重“阶段性”学习所产生的后遗症因素。

比如,很多培训师在职业初期,总是非常在意所谓“方法和技巧”的学习,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仅仅聚焦于此的后果就是,等其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方法、技巧之后,无论是课程设计、开发,还是课堂现场呈现,都已经不再有“新鲜感”,有的只是一种机械、本能的反应。笔者并未对此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但仅凭经验和直觉。当一个人在工作中“被挑战”的感觉消失殆尽的时候,也就是意味着进入了职业倦怠期。所以,很多培训师就在这样的阶段出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最后放弃、离开这一职业。

(3)无法沉淀职业底蕴,难以企及更上层楼的职业高度。和前一种“后遗症”情况不同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因为拘泥于“阶段性”学习的职业者无法沉淀更深厚的职业底蕴,最多停留在职业经历和职业经验的层面上,所以,根本无法上升自己的职业高度,职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只能在原地打转。

同样是培训师的例子。

很多培训师,虽然在行业浸淫多年,但是,课程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不要说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单就培训方法和技巧,说“十年如一日”有点夸张,但至少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却非“岁岁年年人不同”。

既然如此,那到底有什么方法可以尽可能避免或者减少“阶段性”学习后遗症带来的负面影响呢?

单就学习而言,笔者提出“终身性”学习的改善思路。

所谓“终身性”学习,指的是超越于某一具体的工作阶段或者人生阶段,并且淡化明确指向和目的的一种学习。

“终身性”学习的显著特点是,不再局限在一是一地的知识和技能,甚至更多的是与当下工作任务无关的、偏向于“形而上”领域的相关内容。

所以,有人也将“终身性”学习称为“无用”的学习。

在阐述这种学习的有关作用和价值之前,笔者分享一段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经历。

我自2005年转型并定位在《TTT》课程领域之初,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小小的目标:用2-3年时间,实现同一名学员接受我三次《TTT》课程培训,都能够有不同的、新的收获和感悟。很庆幸,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了两年的时间达成了这一目标。

但是,与此同时的困惑是,因为自己对该课程的内容以及可以运用到的方法、技巧等都处于比较娴熟的状态了。即使不断地有不同企业组织和学员选择自己的课程,除了依然能够挣钱之外,似乎很难有一种让自己能够有愉悦感和成就感的状态,我知道自己悄悄进入了职业倦怠期。为了让自己尽快摆脱这种困惑和困境,于是,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收效甚微。

直到有一个年长的朋友提醒并建议我,暂时将与培训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学习放下,让自己进入那些与培训工作本身没有任何关系直接关系的领域。“实在不行,从看小说开始都可以”,他这样鼓励我。恰恰这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于是,从此开始,乃至到现在为止,除了及时了解行业内的一些资讯之外,自己很多时候的学习似乎都与培训工作半身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

算算到现在为止,已经专注于《TTT》课程十几个年头了,除了在2007年前后有一小段的职业倦怠之外,此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甚幸。

所以,总结“终身性”学习的作用与价值的话,刚好可以因应“阶段性”学习的后遗症。简单来说包括:

(1)能够提供持续学习的内驱力。为什么呢?当一个人跨越自己的专业领域去学习的话,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能够让自己了解,甚至掌握更多。与此同时,会发生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随着视野的开阔,深度的精进,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笔者同样没有对此进行过更加深入的研究,但是,从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得知——当一个人能够意识到“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带给自己那份若有若无的“恐惧感”的时候,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消除这份“恐惧感”,其中一个方法就是,继续持续的学习。如此循环下去,学习近乎变成了一种本能,这是来自内心的、持久的学习驱动。

(2)帮助自己迅速度过职业倦怠期。如前面笔者自身经历的例子。

(3)不断沉淀职业底蕴,逐步提升职业高度。因为“终身性”学习的内容,大多数与本职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恰恰可以透过非专业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解读专业,从而夯实专业的深度、厚度,最终提升专业的高度。

还是拿《TTT》课程举例。当你能够从其他领域汲取养分来滋养一些培训方法与技巧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当中独有的乐趣。比如,你可能可以将培训跟生活中的任何事情进行有效嫁接;比如,你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很多方法和技巧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培训实践当中;比如,你可以就学员的问题纵深不同的层次;比如,你可以为不同课程领域的培训师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和辅导等。

打个比方,如果说“阶段性”学习为我们提供的是用剑的套路的话,“终身性”学习为我们提供的就是用剑的手法和心法,唯有两者不舍彼此,相互交融,才可能臻于人剑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