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详解类引】
这句对应的是前文讲的第一个用兵之害“费钱”而给出的对策。
战争消耗,除了外交和间谍的费用外,最大的消耗就是粮草、武器装备、兵员三个方面。
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广为熟知的一句话,部队吃饭是大问题,带兵打仗,十万军队的吃饭问题是将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吃饭,不仅是战斗力的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到部队给养的四种方式,一种是分派到老百姓家里,有点解放战争中“摊派”的意思,但这种方式只适合部队人数比较少的情况,比如游击队这样的队伍可以;第二种是“军队强征”,这种方式军队多驻扎在村庄外边,征收村里的余粮,可以多吃一段时间,但也不适合人数太多;第三种是“正规征收”,与当地政府一起征收老百姓的余粮,这样可以支撑的时间更长些;第四种是靠“仓库供给”,从国库中提供给养。
克劳塞维茨讲的前三种方式,是拿破仑经常使用的办法,因为当时发货法国的国库这种没有粮食,只能就地解决。
关于而这就地解决粮食问题,的方式就是孙子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曹操注解说:“籍,犹赋也。言初赋民而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
李筌说:“籍,书也;不再籍书,恐人劳怨生也。秦发关中之卒,是以有陈、吴之难也。军出,度远近馈之;军入,载粮迎之,谓之三载。越境,则馆谷于敌,无三载之义也。”
籍,是伍籍。士兵参军要登记造册,登记姓名、籍贯等信息。“役不再籍”是说,国内征一次兵就够了,不再抓壮丁,不再第二次征收兵员。
三载,不是具体之数,是概数,是说粮草只在出征时运载一次,进入战场之后,要就地解决,因粮于敌,不再次从国内运粮。
兵员消耗、粮草消耗,孙子给出的办法是就地解决,这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战争成本。拿破仑、毛泽东都找到降低成本的法门,就是人民战争,既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又解决了兵员成本的问题。
美国在现代战争中,前期空战打得都多非常漂亮,但所有的战争最终都要由地面部队来解决,而进入地面战场之后,美军就开始陷入战争泥潭无法自拔,最终多都以失败告终,阿富汗如此,伊拉克亦如此,根源都在于他兵员成本太高,尤其是舆论压力。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也要有这种“以战养战”的思想,进入一个市场更多资源前置性投入,而是要聚焦资源先抓销量,先抓动销,抓产品活跃度,通过回款来实现以战养战,实现“役不再籍,粮不三载”的效果。
对于武器装备的问题,孙子给出的答案是“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曹操注解说:“兵甲战具,取用国中,粮食因敌也。”
也就是说,吃饭的问题就地解决,或就地征粮,或抢敌人的粮食,总之不从国内再次运过来。但曹操认为,武器装备要从国内运过来,有些装备没办法就地解决。
也有注家认为,粮食、兵员、武器装备都要从战场上就地解决,不再从国内征发,只有就地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以战养战,才能做到“胜敌而益强”。
张预认为:“器用取于国者,以物轻而易致也;粮食因于敌者,以粟重而难运也。夫千里馈粮,则士有饥色,故因粮则食可足。”
每个人的经历、时代背景不同,理解也不同,总之,能从战场上就地解决,就从战场上就地解决,对于战场无法造出来的武器装备,就等从国内取来。
武器装备的就地解决,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尽皆知的是草船借箭,或草人借箭,但这并不是可以维持己用的可靠方法,因此武器装备从国内提供比较靠谱。
刘邦占领陈留得其粮,有了吃饭问题的保障,进入秦境后才能实现对老百姓秋毫不犯,才赢得了好名声,如果没有陈留的粮仓,怕是难以做到“约法三章”。
这句孙子提纲挈领的提出了针对打仗费钱问题的解决方案,接下来开始算账了,为什么以战养战可以解决费钱的问题,这个明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