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测评,是运用多个基本的特质来相对全面的描述和反映人的个性,展示的是每个人在每种个性特征上的表现程度和倾向程度,组合起来就是人的特质组合,可预测人的行为。
大五人格领域的专家诺曼·巴克利在大五人格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测试发现,可以通过用意志力、外向性、宜人性、控制力及情绪性五个方面对个性进行分析和描述。大五人格模型目前是个性特质测评的通用架构,众多的测评工具,例如OPQ和CPI均是基于该理论模型。
表5-10 五大类个性特质介绍
维度 | 高倾向性表现 | 低倾向性表现 |
意志力 | 支配力,决心,坚定,完全投入,有推动力,目标导向 | 伸缩性,灵活,适应性强,聆听,与人合作 |
外向性 | 爱交际,积极,精力充肺,热情外向,乐观,友善 | 安静,谨慎,含蓄,内敛,稳健 |
宜人性 | 同情心,关心他人,愿意支持,和善,助人为乐,理解信任他人 | 竞争,讲求实际,精明,机敏,务实,在商言商 |
控制力 | 有计划,未雨绸缪,有条理,持之以恒,可靠,尽职尽责,尊重维持秩序和结构 | 有创造性,不受局限,放荡不羁,思维开阔,思想自由,打破常规 |
情绪性 | 易动感情,易兴奋,反应快,感染力,带动性,鼓动人心 | 稳定,自信冷静,不慌乱,应对危机,逆境中顺其自然,积极向上 |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个性特征也不例外,正所谓物极必反,任何一种个性特征极端化都有其风险,例如意志力,高意志力带来的风险是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辩论,压制他人,低意志力带来的风险是容易被说服,犹疑不决。因此,个性没有绝对的好或者坏,测评报告的重要性在于挖掘在各个个性维度上的分值高低,组合判断,用于解释和预测一个人的潜力能力,帮助做出人事决策。
在实践上,个性特质测评最常用的两个测评工具,分别是SHL公司的当家花旦OPQ32测评、禾思咨询公司的拳头产品CPI测评。
作为特质论的一个测评工具,OPQ32测评从人际关系、思考模式和情感与情绪三个大方面,细分了32个职业性格维度来考察被测者。
32个个性维度如下:
人际关系:有说服意愿的、有控制意愿的、直率的、想法独立的、外向的、合群的、社交自信的、谦虚的、民主的、关怀的10个个性。
思考模式:数据推理的、批判性分析的、行为分析的、传统的、抽象的、创新的、追求变化的、适应的、前瞻思考的、关注细节的、认真负责的、遵从规则的12个个性。
情感与情绪:轻松的、情境忧虑的、意志坚强的、乐观的、信赖的、情绪控制的、精力充沛的、竞争的、追求成就的、果断的10个个性。
该测评工具采用问题迫选的方式进行答题,最终在32个性维度呈现个体的倾向程度,从而来评估人的全面个性,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可生成若干针对性的报告,例如全方位胜任力报告、动机报告、发展行动报告等,用于对个体的分析。
图5-7 OPQ32个性得分展示图(节选)
通过不同个性的组合及逻辑计算,产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报告——全方位胜任力报告,即个性偏好或典型的行为方式影响他在20项全方位胜任力上发挥潜能。
例如:
领导和监督=f(有控制意愿的、说服的、行为分析的、信赖的、民主的、关怀的),即在领导和监督维度展现高胜任力(潜力),需要在上述6个个性特征上有高分体现
说服和影响=f(说服的、社交自信的、行为分析的、外向的、适应的、谦虚的(-)),即在说服和影响维度展现高胜任力(潜力),需要在上述5个个性特征上有高分体现,在谦虚上低分表现
20项全方位胜任力明细如下表所示,需要强调的是,在报告解读分析时,不能强求一个人在全部能力项上都是强项,而是将岗位的胜任力模型要求,同测评报告中的能力项进行链接,只要在与岗位胜任力模型要求相关的能力项上表现较好即可,避免陷入求全责备的误区。
表5-11 OPQ32测评20项全方位胜任力表
胜任力 | 具体细分 |
领导和决策 | 1.1作出决定和采取行动;1.2领导和监督 |
支持和合作 | 2.1与人合作;2.2坚持原则和价值观 |
互动和表达 | 3.1联系和建立人际网络;3.2说服和影响;3.3呈现和交流信息 |
分析和诠释 | 4.1写作和报告;4.2应用专业知识和技术;4.3分析 |
创造和概念化 | 5.1学习和研究;5.2创造和创新;5.3制订策略和概念 |
组织和执行 | 6.1计划和组织;6.2交付成果和达到客户期望;6.3遵循指示和程序 |
适应和处理 | 7.1适应和应对改变;7.2处理压力和挫折 |
具进取心和执行力 | 8.1达成个人工作目标;8.2企业家和商业思维 |
表5-12 岗位胜任力模型要求与OPQ32测评能力项链接对应表
岗位 | 胜任力要求 | 个性要求 | 对应OPQ32胜任力项 |
从分析中不难看出,个性测评提供的结果丰富多样,但实施成本较高,通常是采买专业的测评产品,同时正确解读也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因此常常应用在高潜选拔或者中高层管理者的评价中。在评价选拔过程中,借助专业的个性测评工具,不仅能够帮助个体增进对自我的认知,又能帮助管理者做出更精准的用人决策,并有针对性的提升短板,最终提高人才发展和用人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