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第五个问题:企业构建胜任力模型的结果应用

胜任力模型的应用范围极广,基本涵盖了人力资源的各个模块,人才选育用留的方方面面,请见图4-2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场景。

图4-2 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场景

构建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组织的必然选择。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工作分析和岗位描述为基础开展人才选拔、员工培训、后备人才管理等工作的。传统的岗位描述只明确了任职者应该做的活动,而没有明确描述:为了满足组织成功的需要,任职者的工作产出或者结果是什么。在今天的动态组织中,工作活动不会长期保持不变,因此岗位描述面临很快过时的风险。

聚焦于工作活动,无法有效引导管理者关注绩效或结果,也无法有效引导组织投资于高生产力者或高绩效者。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无论在理念或是方法上都有别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它首先关注人,然后关注人的产出或结果,是从人员导向的视角,而不是工作导向的视角看待所需要的产出、组织的工作角色和要求。两者的具体操作不同,请见表4-2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对比:

表4-2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对比

项目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基础

其基础是工作分析和岗位说明书。工作分析是招募、甄选、定向、培训、奖励、评价和发展人员的基础;岗位说明书描述了具体的工作活动。但它不以可测量或可观察的术语来陈述期望达到的工作结果

胜任力是个体用来获得优异绩效的特质。胜任力的识别、建模、测评,构成了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源职能寻求揭示那些具有优异绩效的工作者的特质,并使人力资源活动扮演培养这些特质的角色

应用该模式的首要原因

该模式广为人知,并可调整以获得认同。它以组织结构图来划分员工等级,因而可以为不同的人分配可以辨识的任务,使其各司其职

该模式可以提升生产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干,以获得竞争优势。它承认个体在达成结果时的能力差异。现实中的优秀绩效者较其他人的生产力高,如果组织能够找到或者培养这些优异绩效者,在同样人员规模的情况下,生产力会更高

主要挑战

​ 在工作内容迅速变化的情况下,岗位说明书很快会过时

​ 不能很好地发挥人才的最大优势

​ 对于胜任力概念的理解尚未一致

​ 识别优异绩效者特征的过程耗时费力

人力资源职能角色

确保各类人事活动遵从法规、组织政策和程序

识别、选拔和培养更多能够达到优异绩效者水平的人才,从而引领组织获得突破性的竞争优势

人力资源规划

​ 关注总人数和人事费用

​ 假定未来和过去一样不会发生变化,只有总工作量一样,那么所需人数也一样

​ 倾向使用量化方法来进行人力规划

​ 关注人才的人才给组织带来的价值

​ 关注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 倾向使用定性的方法来进行规划

员工招募和甄选

​ 寻找和岗位说明书中界定的资格相匹配的候选人

​ 重视教育程度、经验和其他资格

​ 基于可证明的能力或结果依据来做成甄选决策

​ 关注候选人的能力和胜任力模型的匹配度

员工培训

关注员工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基于胜任力特点设计课程内容与培训方式,关注员工胜任力的习得

绩效管理

关注任务指标的达成,侧重任务评价、结果评价于短期评价

关注能力结果的达成,侧重能力评价、过程评价与长期评价

表4-2中,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工作活动的关注转向对于个体胜任力的关注,这种方法能够帮助组织识别、选拔、培养优秀绩效者,从而使组织更好地应对甚至是预测变化。这一功能对于快速变化环境中的组织尤为重要。因此,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未来企业的必然选择。

关于胜任力模型的结果应用,我们将在下篇应用篇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