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波:分工仍是基础理论,但组织内容或将大变

凯文·凯利出版了一本新书,名字叫作《必然》,在这本书中他谈到未来的12个“必然”趋势。他是在解构未来,其实我们今天也是在解构组织。当我们解构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自身有没有带着一个结构去解构它?这一点很重要。

如果我们要解构未来的组织,是否需要运用分工理论?经典组织理论在讨论分工问题时,面对的是单一的“人”,所以分工表现为组织功能的划分。如果现在仍然在分工理论下想象未来的组织,则需要从二维的视角来考虑,一维是人与人工智能,另一维是承载功能。比如未来人要承担什么样的工作,机器要承担什么样的工作。在未来的组织里,人可能更多的是承担创意、艺术类的工作,机器可能会从事大量重复性的知识性的工作。这是带着一种理论结构去想象未来组织的可能性。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我们根本不带着结构去认识新事物,丢掉既有的认知框架,用崭新的思维去认识一个新事物。我想这可能是与现在截然不同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无论是从过去的学科经验还是其他方面来看,一定会有一个预设的结构解构未来的组织。我认为分工理论对于未来的组织仍然适用,只不过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比如我们考虑分工的时候,不仅考虑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工,我们可能还要考虑人和机器之间的分工。再往下想象的话,或许不是人和机器之间的分工,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物种:机器的躯壳加上人的部分智商或以往只有人才具备的某项能力,也就是说分工理论对于我们思考未来的组织还是有价值的,只不过组织的定义会发生变化,它可能不再是“人的集合体”,组织的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巨变。

凯文·凯利说:“现在人类用手的肌肉力量即可开动250马力的车,我们假设将250马力的车转换成250种思想,那么你开的就不是车,而是自动化的电脑。人类未来的目标是将智力作为一种服务,可以像电力一样传输。”也就是说未来效率将不再是人或组织追求的目标,因为机器的效率高,反而是对效率要求不高的工作更适合人类,比如要求创造力的工作。创造本身就是不追求效率的,不用考虑准确性,这才是人类适合做的工作。同时,组织里的合作关系也可能发生变化,人与人、人与机器如何更好地合作,他们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也不是对抗关系,而是合作关系。

未来人类可能更适合做创造性的工作,就像我们今天试图做的一样。当过去的理论不能解释新事物时,我们就需要创新,需要重新构建一个认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