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论”的核心是不争、无争、善待天下。本章明确提出了“上善”这个名词,并以水为喻,明确上善的落点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之所以用水做比喻,因为水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水滋养万物,万物没有水就会枯槁,死亡的症状就是变成干尸;其二,水总是流向低处,在最低处聚集,水越多的地方,地势越低,高山之上,容不下大河,更不要说大江大海。低洼之处,阴湿纳秽,虫蛇喜处,并不是人类喜欢的居处,但水却自然汇聚,所以说水的性质是达到了道的境界,这也是上善的境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却不是占有万物、主宰万物、臣服万物,而是不争,世人不愿待的地方,就是水(道)所在的地方(处众人之所恶)。李零据此用“人往低处走”概括老子道的精神,其实,“不争”自始至终都是老子哲学的落脚点。
本章的“上善若水”,可以说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文化的元典基因里,与自汉代之后树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大学之道”里的“止于至善”,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善”信仰的两个支柱。虽然,儒家的“至善”与老子的“上善”内容并不相同,却并不妨碍“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将这两句话当作同一意思的表达。这是中国式思维的一个典型特点,也就是太极图的模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极阴极阳、循环往复。
但在此处,还是应该说清楚老子的“上善”与儒家“至善”的区别。《大学》的内容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说: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大学的核心并不是解释至善,而是确定了修养(知行一体)的次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儒家的价值体系是仁、义、礼、智、信,善、至善都是天下取义归仁的结果。老子的善也是一个结果,是尊道与玄德的结果。在《老子·德篇》第44章里说过:玄德之心即是道,玄德之行即是善。善人者,天佑之。这是“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的终极解释,是中国人延续3000多年的基本价值观,中国人的信仰所在。
这里不谈道家与儒家的异同,却是可以看到老子与孔子的异同:作为中华文化两个最早的开山祖师级思想家,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差异明显,以致后世门徒互相攻讦、形同水火,但两人在对“天下”的期望,即理想结果上的落点是基本一致的:一个有德行善的美好世界。这是“善”成为中华民族贯穿上下阶层、被奉为最高信仰的原因所在。老子的玄德,孔子的崇德,都是为了以上善达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