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是企业最昂贵的资产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生产设备,之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能够给资源带来嬗变的管理者成为了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

企业是一个有机体,当一个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工作超过3年,就相当于已经成为有机体身上的一块肉,不能轻易往下剜(如果是腐肉、溃痈,又另当别论),千万要珍惜自己的员工,因为他(她)是企业最昂贵的资产。对于这种说法,我接触过的多数企业家都表示认同。不同的是,有的人是“真认知”,有的人是“伪认知”——以我的经验,如果不经过痛彻心腑的教训,人类很难拥有“真认知”。

认知和认识不同,认知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对外部信息的接受结构。同样的一部红楼梦,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东西——“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从哲学的角度,人无法拥有“真认知”,就是说你无法对客体有真正意义上的真知,不过,具体到企业管理上,我们仍然可以期待一个具有有效性的正确信息接收结构。

有一个方法可以检验出认知是否有效。在全球信息流通,物质丰富的今天,终身雇佣已经非常少见,企业做得再好,也难免会有员工,甚至是骨干员工离开——怎样对待这些离开的员工,是检验你所在企业是否具有“管理者是企业最昂贵资产”这个认知的好办法。

咨询界的巨头麦肯锡视员工的离职为“毕业”,麦肯锡有一本著名的校友录,即离职员工花名册,所有离职员工和麦肯锡都保持良性关系。另一家咨询巨头贝恩(Bain)做得更进一步,它甚至设立了一个专门的职位叫旧雇员关系管理主管,专门负责加强与离职人员的联系。国内最好的人力资源专业咨询公司佐佑也是如此,有一个叫“大佐佑”的微信群,在职员工和离职员工都在其中,群里保持相当的活跃度。与此类似,国内优秀企业阿里巴巴有“前橙会”,百度有“百老汇”,腾讯有“南极圈”,等等。

普通企业一般有“迎新会”,但管理水平最高的企业标杆之一惠普公司专门为离职员工举办“欢送会”,邀请与离职员工相关的人参加,加深感情和分享感受。

以上是科技企业或者咨询服务企业,再来看传统餐饮企业海底捞。海底捞有个奇特的做法——如果某分店店长离职,只要他(她)任职超过一年以上,就像闺女出嫁一样,给8万块钱的“嫁妆”——离职居然有额外的钱可以拿!海底捞在上市的时候对外表明,虽然海底捞有这个政策,但店长流失的非常少。说明海底捞真正把管理者看作宝贵的资产,身在其中的管理者也自然不舍得离开这样的企业。

员工离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又回来了,这等于在外面进行了免费培训;另一种情况是不回来了,那他(她)仍然是企业的外部资源,在合适的时机就会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因此,企业管理层要认识到离职员工也是企业资源的一部分。比如说,离职员工往往是企业未来招聘时最合适的人选。众所周知,招聘新员工的综合成本非常高,而雇用离职员工的综合成本则很低,“财富500强”企业积极返聘离职员工,据说每家企业每年为此能节约1200万美元左右的成本。

管理者既能够使企业资源发生嬗变,同时还能够自我成长。“能够增大的资源只能是人力资源,所有其他的资源都受机械法则的制约……在人类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中,只有人才能成长和发展。……企业对管理者的投资从来没有显现在账面上,却超过企业对于其他任何资源的投资。”

这句话中的“机械法则”是直译,不太好理解,原书“law of mechanics”意译过来是我们更加熟悉的一个概念,即“力学原理”。在西方人眼中,科学、哲学、社会学乃至管理学从某个角度看是密不可分的,牛顿经典力学几大原理是精确描述世界的最好工具(即笛卡尔机械论世界观)。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叶,很多人在研究社会和企业时,倾向于用牛顿经典力学和数学模型去解释其中的一切问题——很显然,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很难描述有机物新陈代谢和成长的概念。

正因为如此,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人力资源部这个称谓逐渐取代了原来的人事部。与人事部把人看作成本不同的是,人力资源将人看作资源,看作投资,强调选、用、育、留、记,包括在“选”上下功夫,让入职的员工天然符合公司的需求;强调“用”,让员工得以一展所学,在合适的职位上作出贡献;强调“育”,每个财年都拿出固定预算进行员工培训、做人才盘点、做干部换岗轮值,甚至出资让员工深造;强调“留”,费再大的力气也要将骨干员工留下来;强调“记”,通过人才盘点形成人才数据库,有序管理员工成长。

这些工作在几十年前是完全看不到的,因为大家还没有意识到员工(知识工作者)就是财富,是最宝贵的资产——老一辈企业家习惯于用固定资产来框定自身成就——今天,哪怕是传统行业中,以知识工作者为主体的管理者数量也相当大。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到管理者(知识工作者)是企业昂贵的资产,企业的组织发展和业务成长必然会走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