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作用机理和发展路径

(1)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作用机理。

工业互联网平台本质上是工业思维和能力与IT思维和能力的集成、融合和创新,带来全社会制造资源网络化动态配置,使制造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加速制造业向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转变,正在构建新的制造业生态:

1)OT与IT融合是基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首先要实现企业的全面数字化,尤其是底层设备设施的数字化,进而实现企业数据的上下层贯通,OT和IT的融合和创新应用。

2)制造能力平台化是关键:能够在线交易的制造能力实质上是可共享的数据模型集合,未来谁掌握的数据资源越多,谁的发展潜力就越大。

数据化、模型化——制造资源的全面数据化、模型化;数字双胞胎。

数据模型集合=制造能力共享——数据模型的加工、组合和优化;模块化制造能力的平台化部署和在线交易。

可共享的制造资源(资源按需配置)——大数据分析;制造能力的供需精准对接;制造资源按需动态配置。

3)人和机器智能的融合创新是核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工业知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加速知识创新和价值创造。

机会发掘——支持平台生态的各参与主体,对平台汇聚的各行业工业知识进行跨界关联分析,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掘创新机会。

知识创新——对理解和掌握的工业原理、特征模型、决策规则等工业知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我学习和迭代创新。

价值创造——提升各创新主体理解、掌握和运用各类工业知识的能力,大幅降低创新门槛和创新成本,让海量用户企业、开发者有能力成为知识创造的主体。

4)开放合作机制是保障:互联网企业和制造企业只有开放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制造企业具有深厚的工业知识积累,受制于海量数据采集和分析的瓶颈,互联网企业有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缺乏对工业知识的深刻认知;二者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跨界合作,从而做到:

破除技术和专业壁垒——打通技术和专业壁垒,共享数据资源,开发海量个性化应用,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丰富的外部资源和能力。

建立价值分享机制——建立实现资源共享、动态协作的价值分享机制,通过创新商业模式赋能平台各参与方,构筑良性循环的开放价值生态。

(2)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路径。

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路径主要表现为从制造资源云化改造,到制造能力开放共享,再到人机智能融合创新,是一个动态优化、迭代演进的长期过程。

第一阶段,制造资源云化改造:推动IT能力平台化,全面推进制造资源云迁移。

IT能力平台化——IT软硬件资源池,弹性分配和快速交付,云基础设施提供+业务系统云化改造,实现工具上云。

制造资源互联互通——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数据资源集成共享,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实现企业效益提升。

制造资源云迁移——破解集成应用瓶颈,发展创新服务。

第二阶段,制造能力开放共享:推动制造能力平台化,促进制造资源开放合作和协同共享。

制造能力在线交易,制造资源动态配置和迭代优化;为用户企业创造制造能力开放共享、在线协同的环境;制造能力的模块化、标准化、平台化;数字化、模型化的制造资源。

价值点:制造能力社会化共享,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全面提高制造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企业行业区域间制造能力互补。

第三阶段,人机智能融合创新:推进工业知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构建开放价值生态,建立价值分享机制,打造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网络的新型制造业创新体系。

(3)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创新生态。

工业互联网平台需要聚合各类创新主体,共同构筑开放、融合、共赢的创新生态。制造业龙头企业:优势在于工业Know-how,不足之处在于机制、平台化经验和管理经验,主要价值在于平台化服务;互联网巨头:优势在于平台架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工业Know-how,主要价值在于构建开放生态;ICT领军企业:优势在于数据技术,不足之处在于平台运营经验、生态构建能力,主要价值在于提供技术支持;科研院所:优势在于可以提供共性服务,不足之处在于受制于体制机制、缺乏市场化能力,主要价值在于建立公共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