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各自的道中去

“道”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道德经》一开篇就在讲“道可道,非常道”,但是,道是什么东西呢?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想抓也抓不住。你说道这个东西这么好,但可以当礼品赠送朋友、上级吗?可以当传家宝传给子孙后代吗?都不行。道只有自己去体会,而怎样去体会这个道,就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大道至简,虽然简单到了极点,简单到了无形无相,但要具体去体会它,还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畴之内才有可能,否则太笼统,也太玄虚。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社会各行各业也都有各行各业之道。你在哪一道,就要按哪一道的规则办事,按哪一道的规律来修身,若反其道而行之,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在商场上,就要以诚信为首,以共赢互利为原则,尔虞我诈虽能取得一时的利益,却不可能长久。我们办书院也一样,它是一个传播国学的机构,就要遵循学问传播的规律办事,踏踏实实讲好课,就不要老想着打广告、搞炒作、提高知名度这些。我们在座的学修国学,目的是要锻炼自己的身心性命,如果以为学了国学会发多大的财、做多大的官,就违反了为学之道,想要长久学修也是不可能的。

同样的道理,为官之道就要清正廉明,过去衙门上挂着“明镜高悬”,你就得保持这样的操行,不然就要犯规落马。现在都说是经济社会,一切都按照经济指标来衡量一切,这就很容易走偏。比如地方政府考核的就是GDP,除了经济指标,其他都是次要的,这样迟早会出问题。过去考核官员的指标很多,最重要的不是经济指标,而是看你政治清不清明。先到监狱里面去看,监狱里关的人多,对不起,你的官当得肯定不合格;要看你的学校办得怎么样,是否尊重文化和人才。民国时期的一个小学校长,随时可以和乡镇领导对话;中学校长随时可以和县太爷会面,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意见;大学校长在省级官员乃至中央级官员那里,都随时被奉为上宾。但现在呢?简直不堪入目!还有,过去的政绩还要看环境治理得好不好,卸任的时候要清点树木,砍了树以后有没有补栽?要看是取之于自然的多,还是造福于自然的多。过去是这样来衡量一个官员治理地方的好坏,但现在的问题比较大,政府、学校、医院、公安、交警这样的公共机构,都在搞创收,都在考核经济指标,这样搞会酿成难以弥补的大错啊!

前段时间看见上海的一个新闻,说交警搞钓鱼执法,专门雇一些人找各种理由去拦私家车,故意让车主搭自己一段路,然后掏钱给车主。车主刚把钱拿过来,就有交警出现,逮个正着,你这是私家车非法营运,要罚款。非法营运的罚款是比较高的,上千块钱,交警很快就完成了罚款指标。

如果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不能各安其位、各行其道,那就会乱套。所以,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自己在哪个位置上,就按照哪个位置的规律来修养自身,这就是“修身以道”的具体内容。

道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修道以仁”。一切要从仁爱出发,天地如果不仁,就不可能滋生万物。社会如果不仁,人们随时都处于战乱之中、流离颠沛中,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生活,我们生命、财产也不可能得到保障。从个人来说,不从仁爱出发,没有爱心,谁都不会跟你做朋友,就更谈不上什么修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