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产品、模式和变革:Q企业的营销体系打造

第六节  产品、模式和变革:Q企业的营销体系打造

黄屹

Q企业是全国闻名的大型综合医药企业,其营销业绩、上市和研发的产品储备均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当之无愧的领先地位。

多年以来,由于Q企业并非上市公司,行事风格又一直十分低调,外界对其了解极为有限,这与其在行业内光鲜的业绩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许多业内外人士都希望对Q企业的发展历程一探究竟,尤其是其强大营销体系的打造。

一、靠产品成功:构建强大的多领域优质产品网络

Q企业的产品研发一直为业内瞩目。和国内许多医药企业类似,Q企业以抗生素产品起家。尽管如此,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Q企业已经开始向高附加值产品进行业务转型。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企业在国内成为首家陆续上市多个优秀抗肿瘤产品的企业,并逐步成长为国内领先的抗肿瘤药龙头企业。

进入2000年后,Q企业开始了进一步产品布局的延伸,先后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抗感染、心血管等多个领域推出重磅产品。这些产品大都是国内首次上市,并被企业作为学术推广和销售的绝对重心,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开发,其中多个产品还获得了单独定价,拥有政策和产品线资源优势,这些产品每年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销售收入。

迄今为止,Q企业的品种类型主要集中在目前我国药品使用量较大的治疗领域,而且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系列化的重磅级产品,抗肿瘤领域尤为突出,也具有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更新替代产品。在未来几年,Q企业仍会是这几个领域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和市场占领者。不仅如此,在新兴的抗体药物等领域的布局情况,无论是人才引进、研发和生产体系建设、品种申报等诸多方面,Q企业的动作都异常迅速,令人叹为观止。

毫无疑问,Q企业持续打造的强大产品力,在其发展历程中为销售业绩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靠模式飞跃:自营+招商并举,全面覆盖广阔市场

Q企业传统的肿瘤产品线以传统自营模式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首个抗肿瘤产品上市开始,经历多年的学术积淀,形成了肿瘤线的优势,实现了“四网”:销售团队、代理渠道、重点医院、核心专家网络的建设,为后续上市的数十个新肿瘤产品打下深厚基础。

尽管如此,由于企业营销体系的发展速度一度落后于企业的产品线(尤其是新布局治疗领域产品)的发展,导致了一段时间内,企业的产品潜力无法充分释放。加之部分地区产品分线不彻底,使得业务人员推广其他产品动力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3年起,企业开始调整营销模式,由过去的自营队伍模式开始向自营+招商共存模式转变,开始打造专门的招商体系,并进行相应的产品分线管理。尽管两种模式之间仍存在协调、市场推广等问题,但自营+招商的共同发展为企业形成了良好的资源互补。

通过自营+招商并举的模式,Q企业实现了销售额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并为后续上市的产品进行了很好的铺垫。企业原有的产品潜力被进一步释放,在巩固原有的,尤其是医院市场优势的同时,开始快速覆盖原本自身较薄弱的普药、社区市场,和几乎空白的零售市场和其他区域市场。

甚至在某些重点品种的个别区域市场,企业采取了将销售权同时交给两支队伍的模式,包括企业内部的自营团队和外部的代理商,都可以进行销售,即使在同一市场上也可以交叉重叠。这样的策略最初引起巨大的争议,被认为会引起资源浪费,但随后,这一策略给营销团队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最终该产品获得了十分突出的销售业绩。

三、靠变革升华:从职能制到事业部,积极应对市场机遇

在近年的发展中,Q企业的营销管理体系开始了二次变革,逐步从原有的直线职能制向事业部制变革。

Q企业变革方案中,事业部作为独立的业务单元,下辖独立的营销体系和支持体系,能够获得行政、财务、销管等职能,成为拥有独立责权利的业务单元,拥有更快发展的资源条件。

在此基础上,Q企业进一步强化了支持部门的管控职能,原有的市场部、销管部、财务部由服务职能向服务+管理+指导职能转变。通过这样的功能转变,业务部门得以获取更好的支持和管控,从而在降低风险的基础上得到飞速发展

通过事业部变革,企业的一线营销队伍的职能和灵活性都得以深度强化,最大程度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问题,同时还起到了打破垄断、释放产品活力的效果,更解决了企业营销体系中的“养人”问题,逐步向以产品带队伍的机制转变。

Q企业的成功发展,正是靠雄厚的研发力提供强大的产品力基础,靠自营和招商的双腿走路实现了销售的飞跃,靠组织变革完善了庞大的管理和营销体系。在此过程中,企业不断释放产品力,打造出多个领域的专业队伍,聚焦产品线品牌和企业品牌,朝着世界领先的医药企业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