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媒介是表达的阵地

(一)传播与阅读逻辑已然改变

1、由慢阅读到轻量化阅读

曾经消费者的阅读模式是经典的慢阅读模式,一篇文章、一段视频,会花费一个较长的、完整的时间段来阅读或观看。因此传统的创作技巧要讲究起承转合,追求每一分、每一秒能够抓住人的的注意力,使之能够读完或看完它。

但是在碎片化的生存状态中,阅读的场景变成了各种碎片化场景,阅读的行为也更多地从精读、慢品变成快速浏览甚至匆匆一瞥。很多内容如果标题都不能够吸引消费者,那基本就会被忽略掉。而且随着4G、5G技术的发展,图文、短视频等多样化、轻量化的内容让消费者更加“傻瓜化”,更利于阅读和理解。在这种场景之下,紧紧依靠理性的口号很难让消费者重视或者记忆,反而是感性的情绪化的内容更让消费者感同身受,引起共鸣。

2、由“信息找人”到在线互动

传统传播的基本特点可以总结为:单一信息,单向灌输,反复传播,“信息找人”。

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费者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设备接收、搜索、关注信息,实时在线、互动分享。

这里的互动有多层含义。第一、品牌同消费者的互动变的更加实时。不仅仅是线下互动,而是立足于线下、社群、社交网络三度空间的实时互动。这些互动的内容不像传统广告那样经过精心的设计、发布,更多的是一些具备话题感、时效性的轻量化内容。相比传统广告,这些内容更加有趣、感性,贴近消费者,彰显品牌IP。

第二、传播更加多元化。如果说传统的传播是单向链式传播,那么互动式传播是多节点网式传播。品牌处于这张传播网的中心位置,信息由中心扩散,传播给KOL、KOC以及普通的C端受众,而这些人不是传播的终结,他们依然可以进行二级的传播。IP化的品牌为的是激发这些二级的人与人之间的自主传播,从而将传播网络扩大并密集化。

(二)、媒介平台选择与组合

1、传统的内容生产和发布机构

以传统媒体的方式,由传统媒体人以传统媒体的理念、信条与规矩来做,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分众传媒等。有些内容的发布也会借助新媒体,比如互联网,但它往往只是新的发布渠道。媒介的核心依然是内容。在媒介碎片化甚至粉尘化的今天,尽管传统媒介的效能愈发降低,但是依然会有受众群体和一定的影响力。

2、平台导向的新媒体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媒介。《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评价是:新媒体的本质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仇勇在《新媒体革命2.0》中写道:“古典媒体侍奉的主人是内容——从生产、分发到回报,所以高喊内容为王。新媒体切换的是用户视角,以用户的需求来供给和匹配内容”。

互联网的发展诞生了Twitter 、Facebook、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这些好象都不是媒体,但是每一项应用都催生或者接生了若干伟大的新媒体,而这些新媒体的共同特征是,并不生产内容但拥有海量内容的“平台”属性。

媒体平台与传统内容媒体的关系复杂而微妙。由于媒体平台其身上具有高频、用户群庞大等特点,往往成为互联网流量的入口。传统的媒体们虽然是内容的创作者,但是他们背后的用户数量远远没有媒体平台的用户数量庞大。因此被媒体平台频繁“打劫”,成为媒体平台的第一内容源。

平台的第二大内容来源是平台用户生成的UGC内容。在体量上,这部分内容甚至远远大于专业的媒体机构生产的PGC内容。如果把用户也视为迷你媒体机构的话,媒体平台看起来是在为自媒体用户(UGC)与媒体机构们(PGC)两者提供分发的平台,实际上则是在通过形形式式的内容,做自己的生意,赚自己的钱。

3、算法媒体

算法媒体是指通过算法驱动的、具有信息传播功能的平台。算法与媒体的正式结合是在2002年9月,谷歌推出谷歌新闻是算法新闻真正的起点。在中国,最典型的算法模式媒体当属今日头条。

算法媒体在媒体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媒体生产和消费的过程越来越自动化,也越来越受到算法的支配。可以说,算法主导了当代媒体技术的话语范式。

算法作为中介,扮演着将人与人、人与信息联系起来的角色,隐形地实施着自己的权力。算法本身虽然没有偏见和主观性,但是编写算法的一方却掌握了算法的可见权力。算法的中介化权力能塑造文化和社会信息,从而改变人的思想,并控制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可能影响到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方向。

算法能够充当悄悄的、相当强有力的把关人,在未经用户的同意下进行编辑决策。算法把关人执行了某些传统的把关功能,但颠覆了或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传统把关的其他关键特征,如可见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公众理解编辑工作结果的能力。因此,在寻求结果把关的责任心和透明度方面,算法产生了新障碍。

算法媒体的中介权力结构包括对信息的优化(推荐排序)、分类、关联和过滤等系列的决策过程,这种决策过程形成了算法媒体的可见性生产机制。

(三)聚焦核心阵地,构建媒体矩阵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较2018年底提升0.5个百分点。”

融媒体时代,一场传播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样、互动更活跃的变革已经拉开序幕。媒介格局、舆论环境、话语主体、传播方式等都在发生变化,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App、网站等新兴媒体相互融合,掀起一场信息革命风暴,使媒介资源的功能、技术、方式、价值得到全面提升。

1、品牌IP要构筑自己的核心媒介阵地。

这个媒介阵地可以以自媒体为主,立足于双微一短(微信、微博、短视频),打造自己的内容生产与分发阵地,内容创作也相对简短精炼,以满足受众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浅阅读”与“轻阅读”的便捷需求。但是也要看到,现阶段微博、微信的红利期已经基本过去,这两大阵地已经蜕变为普通的传播渠道。企业还要根据内容选择媒介构建传播矩阵,多平台、多维度传播,提升内容的有效覆盖。

2、构建传播矩阵,实现信息的交叉覆盖。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媒介融合进一步加速,网络新媒体成为媒介融合的新平台。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广告传播必须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广告信息的传播,并不断进行传播形式的创新。通过与新媒介的组合,可以将不同的媒体进行全面的整合,从而打造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广告传播平台。

媒介融合趋势下,广告受众分众化现象显著,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进行融合互动的方式逐渐被广告受众所接受。同时媒介终端种类的日益增多,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的融合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系统的协调上也更加复杂和精密。如何在不同的场合、时间、空间以及氛围上运用不同的媒介组合,寻求到最有效的广告信息表达方式将是品牌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