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如何在“自动化”热中少走弯路

工业4.0、自动化肯定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最热门的话题。所谓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旨在提升制造竞争力水平的高度智能化生产方式,主要包括三大主体内容,一是“智能工厂”;二是“智能生产”;三是“智能物流”。而生产过程自动化又是工业4.0最具象化的表达,所以自动化热开始席卷各个行业。在这股热潮中,既需要积极关注,更需要理性思考,慎重参与。

第一次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产业机器人技术也是在那个时候逐步发展起来的。当时,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制造业急需进行人工替代,所以机器人技术开始大行其道,许多稍有名气的中大型企业开始不计成本地导入机器人技术,花重金打造全自动或半自动生产线。笔者于1991年进入理光深圳公司工作,在前往日本总部学习的时候,就被要求必须到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标杆工厂学习三天,目的是了解这里高水平的技术和管理。在学习的时候,管理者们私下告诉笔者,包括全自动立体仓库在内的自动化生产线好看不好用,特别是出现故障时的应对很难办,失去了机动性或柔性,实际效率并不高。

这第一次的生产自动化浪潮,对德、美、日制造业来说,一方面成就了一批相当优秀的机器人和装备制造公司,如日本的爱普生(EPSON)、FANUK和德国的库卡(KUKA)等;另一方面在具体应用方面效果并不佳,在这次浪潮中建设的全自动、半自动生产线后来有不少都被拆除了。原因有两个:一是这种生产线建设和维护成本高不说,效率也差强人意;二是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给了德、美、日自动化浪潮致命一击。记得当时理光投资深圳的时候,就定下来一个基调,除质量、安全等有特殊要求的工序以外,一律使用人工,而不采用自动化装备。没过几年,理光深圳公司就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而理光在日本本土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标杆工厂终于有一天关门歇业了。时至今日,理光集团近70%的产品依然在劳动力成本高涨的深圳工厂生产,靠的不是生产线的自动化,而是日益精细化的超高水平管理。

随着德国工业4.0发布,大量自动化视频被媒体或自媒体广泛传播,什么杀猪的、宰鸡的、种地的,一时间人们对高大上的德国制造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正好契合了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制造面临转型升级的时间节点,不得不让人对自动化产生强烈的兴趣。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开始传播海尔、格力、美的等企业关于工业4.0示范工厂的视频,说明工业4.0离我们并不遥远,德国制造能办到的事,中国制造也能办到。看到这些样板工厂,估计企业经营者免不了心痒痒,并期望花钱买装备快速实现机器对人工的替代。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但在具体操作上要理性对待,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以为自动化无所不能。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上涨,企业期望尽快实现自动化对人工的替代。面对市场需求,一些自动化公司开始放胆接单,什么都敢承诺。结果是,签约并支付首款后,自动化公司开始试做(不断试错),许多情况下不能如约交付靠得住的自动化设备或生产线,最后双方不欢而散甚至被纠纷困扰。

某小家电生产企业,找了一家自动化公司进行装配线的自动化改造,合同约定5个月完成,后来做了一年多还无法实现交付。根据我们了解,无法交付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工艺、零部件精度不够等造成的。当然,自动化公司事前调研或经验不足,贸然接下这样的订单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这条装配线如果要成功进行自动化改造的话,就必须重新进行产品和工艺设计,还要对零部件精度进行改良。许多这样的事例已经或者正在发生,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第二,为自动化而自动化。最近,笔者公司所在的中心区办公楼在入口处安装了“自动闸门”,笔者问为什么要装这个自动闸门,回答是为了改善管理。没过几天,管理处发了一个通知,要求所有在楼内工作的人需要下载一个APP获取二维码,每次进入大厦需打开手机二维码在闸口刷码验证,还真是“高大上”。笔者当时就想,如此为自动化而自动化的做法注定是短命的。果不其然,在每天上下班高峰的时候,有人忘带手机,有人找不到二维码,反正意外多多,堵得不行,为了保障正常通行,大厦特别安排两名员工守在门口帮忙刷卡。自此我们发现,这样的自动化不但没有提高效率,改善管理,还耗费了更多资源,得不偿失。面对这样的局面,估计管理处也是始料未及,要么为了面子勉强维持下去,要么把自动闸门全部打开,让自动化装备成为摆设,或者干脆把自动化装备拆除。在企业里,难道没有这样无聊的自动化吗?

第三,为摆样子而自动化。笔者在一家客户工厂看到一台从德国进口的,价格不菲(1000多万元)的自动化加工设备,一直停在车间没用。我问这是怎么回事?答案是,这台自动化设备是摆着做样子的,因为竞争对手的恶意引导,客户考察工厂时总要问“有没有××自动化设备”。笔者继续问,那为什么不把它用起来呢?回答是,在行业内至今没有人能真正用起来,原因是设备本身有问题。这颇有中国特色,竟然花钱买自动化设备,不是为了替代人工,而是为了摆样子。笔者再问,那为什么非买不可呢?回答是,要是不买,客户会觉得我们公司没有实力,影响接单。在这个案例里,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注意,一个是这家公司的客户犯了采购幼稚病,并不懂得如何正确评价供方和产品,需要有人正确引导;另一个是这家公司本身缺少竞争优势上的说服力,即在管理上着力不够,软实力上积累太少。

笔者写这篇短文,并不是要否认自动化的作用和意义,因为许多行业的自动化改造还是十分成功的,只是想说自动化也要因企业、产品、工艺要求进行具体研究,特别要在事前做好投入产出和可行性分析。当今国内的自动化热,和20世纪80年代德、美、日自动化热的情况十分相似。衷心希望在导入自动化的时候,企业不要盲目跟风,要理性对待,以便少走前人走过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