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只为魅力产品尖叫

一边是鲜花,另一边是落寂

当传统媒体不断传来亏损、裁员的消息时,“罗辑思维”这种二人转般的小制作自媒体居然能24小时售卖800万元。

当各鲜花店抱怨客流稀少,为了盈利给红玫瑰变身成为“蓝色妖姬”,被揭秘、库存砸手里时,野兽派鲜花店、roseonly等网络品牌近千元的花束卖得火热。

当北京街头一家又一家的煎饼果子摊在烈日寒风里艰难讨生活的时候,价格高数倍、口感一般般的“黄太吉”开进了SOHO、三里屯,还接到单次消费1.8万元的友情订单,都市小白领愿意挤7站地铁去排队品尝。

当所有的蛋糕店店员习惯“店员比客户多”时,瑞可爷爷家的店门口永远是排着长队。

90后的神女孩马佳佳,不仅在中欧、长江等商学院开讲其“互联网思维”,商界大佬冯仑、投资界徐小平、企业界万科,都引述她的互联网观点。马佳佳(她的本名叫张孟宁),只是开了一家情趣用品商店的传媒大学毕业生。

一花开时百花杀?

目前的态势似乎真的如此。一方面是大量的企业成为“杨白劳”,苦苦挣扎,一面是各类推出魅力型产品的企业被鲜花和闪光灯包围,风光无限。

同样的一批消费者,为什么面对一家企业的“跪舔”而冷漠的离去,而愿意去为另一家企业排队、卖肾?

企业家们好伤心!我的品牌不强大吗?我的产品品质不好吗?我的价格不良心吗?……当诺基亚倒下,当索尼宣布“将把PC业务和VAIO品牌出售,最后一批VAIO产品在全球发布后,其生产和销售工作也将停止”时,中国一线企业老板们集体陷入沉默。

诺基亚说:我们什么也没做错。

市场说:你什么都没有做错,但错过了时代。

消费者因何而变

消费者为何而疯狂:魅力产品。这是显而易见的答案。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所谓魅力产品是赶新鲜、或者就是一阵风......消费者会对你轻松地说一句:也许是吧,可这又如何?有乐子就乐一下吧。

这不是所谓80、90后才独有的现象:喜欢《甄嬛传》的一定不是马佳佳这类黄毛丫头;追捧《小时代》票房超过“大导”们的观众,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们的眼里都没有当回事;马佳佳虽然游走在老男人们的视线里,但她的情趣用品,显然有另一群与上面三类人都不同的喷嚏顾客——“都市小白”。都市小白们喜欢《失恋33天》、《北京爱情故事》这类影片。

在这些消费者面前,对某些产品是完全没有抵抗力与免疫力的。他们不在乎产品是否大牌或者由大企业出品,他们只在乎这些产品是否有打动他们心灵的魅力:按照最新的互联网词汇,叫产品是否掐准了“顾客痛点”。

从营销角度看,顾客痛点与魅力产品,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从智造产品的角度,需要研究的是:为什么让追逐品质,追逐品牌的消费者大规模的转向魅力产品?是什么改变了他们的消费偏好?这些问题更值得思考。

原因之一:永恒的欲望

物质时代的奥秘之一就是让消费者消费上瘾,放大消费者的欲望,让消费者如同得上脚气病一般的追逐物质——即便饶得出血,下次还想饶。

不要嘲笑为iphone5卖肾的小男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行为模式,被我们羡慕的成功人士,也仅仅在牢房和手术台时才会明白自己追逐的东西原来并非是最重要的。

欲望之下,我们必将渴望新的体验,新的产品,那必将是下一轮力度更大的饶痒痒。

原因之二:富裕

30年前,一个人的农业生产只能养活2.3个人,我们当然缺衣少食。现在,一个工人可以生产57个人需要的物资,在劳动生产率不可思议的飙升后,无论2次分配体系如何复杂化,整个社会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饼大了20倍,底层大众怎么分也能吃上饭。

精英们分到更多更大比例的饼,所以更富裕,于是刺激起各类价格高昂的欲望产品。在“出人头地”的思维下,各层人民都争先恐后的享受“成功带来的快感”,出现了看似矛盾的奇景——众人一边抱怨“生不起,养不起,死不起”,一边可支配收入上涨,所有人都“不差钱”。学生都在买新潮的手机,打工族在买新款的汽车,白领们有各种个性化的嗜好……

原因之三:信息透明度高

既然有澎湃的欲望,又有供自己挥霍的钞票,为何大家都抛弃了“大品牌”?因为信息透明度高了,企业习惯了信息不对称,习惯了玩空洞的“心智区隔”、“品牌洗脑”,必将死得很惨。

欧洲的奢侈品大牌们的顾客在哪里?不在欧美,大多数在金砖四国!再过几年,只能在中东和非洲寻找顾客。即使“第一夫人”再多用几个国产品牌的服装,没有新理念下的革新,没有实质性的魅力体验,中国绝不可能出现奢侈品牌的服装!奢侈品品牌本身就是一个落伍的奋斗目标,就如同20年前大热的另一个奋斗目标:百年老店。

明了三大原因,必能明白当下产品热销的基本定律:无魅力,无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