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还需要讲清楚一个问题,即琅邪王司马睿、王导能够顺利南迁建邺,还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江南士族名士联合消灭陈敏(?—307,字令通,庐江即今安徽庐江人)。因为早在司马睿、王导南渡之前,江南已经被陈敏控制,所以,他们要顺利南渡,实现司马越和王衍的战略意图,陈敏的存在乃是最大的障碍。陈敏是如何占有江南地区的呢?追根溯源,还得从“八王之乱”说起。
原来,“八王之乱”进行到后期,江南地区的世家大族已经感觉到洛阳政权为日无多,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位强力人物,以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要寻找一个什么样的强力人物呢?要求也不高,这个人只要像当初孙策、孙权兄弟那样,能够号令江东、保证他们的家族利益就行了。然而,经过一番寻觅,江南士族没能在江东地区找到这样的人物,倒是在江北找到了陈敏。
陈敏,庐江人,出身低微,用陈寅恪先生的话来说,“既不属于文化世族,又非武力豪族”。但是陈敏很有些实际才能,以庐江郡廉吏补为尚书仓部令史,从而走上仕途。陈敏为人擅长投机,也善于审时度势,在看到晋惠帝被逼迁长安之后,就开始盘算如何割据江东的问题了。这时正好江南世家大族也在寻找利益代理人,陈敏便因此在吴郡顾氏、义兴周氏、山阴贺氏等推戴之下,占据了江左。几乎就在江南士族拥戴陈敏的同时,正收兵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古邳镇)的东海王司马越,也和陈敏取得联络,司马越之所以主动联络陈敏,也是想借助他的力量同北方的刘渊、石勒等人对抗。由于这两个原因,陈敏的势力就一时在江东有较大发展。
然而,社会出身的低下,并没有影响陈敏的野心。在渡过长江、势力长成之后,陈敏却一反常态,一方面不仅排斥当初拥戴他的江东士族,企图独霸江东;另一方面,又自加九锡,声称准备北上奉迎圣驾,摆开一幅与司马越争雄的架势。这样,陈敏就在事实上与江东世家大族和东海王司马越之间形成对峙,成为双方都无法忍受的第三股政治势力。
面对这个情况,东海王司马越派出谋士华谭前往江南,去策反陈敏帐下的江南士族。华谭(244—322,字令思,扬州广陵即今江苏扬州人),原籍扬州广陵,不过,从华谭的祖父华融开始,华氏家族就避乱来到江南,定居于山阴,世代在三吴地区任职,与吴地名士多有交往。华谭当时的官职为东海王司马越王府军咨祭酒。华谭首先找到了江南士族的代表人物顾荣(?—312,字彦先,吴郡吴县即今江苏苏州人,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裕之子)、周玘(258—313,字宣佩,义兴阳羡即今江苏宜兴人,孙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孙、晋平西将军周处之子)、贺循(260—319,字彦先,会稽山阴即今浙江绍兴人,孙吴中书令贺邵之子)等,他们都是陈敏帐下举足轻重的人物。
华谭在给顾、周二人的书信中,一方面指责陈敏辜负朝廷重托,是为不忠;一方面又说陈敏背叛司马越,是为不义。然而,切中江南名士要害的,并非华谭对陈敏不忠不义的指斥之辞,而是后面的深刻提醒。在痛斥陈敏背信弃义之后,华谭严肃地劝告顾荣、周玘(qǐ)、贺循等人说:你们想用“七第顽冗,六品下才”的寒士陈敏作为江东的孙策、孙权,以实现自保的目标,断无成功之可能,要想从根本上确保江东士族的利益,只有反戈一击、消灭陈敏,与东海王司马越合作。
华谭的游说之辞,一语切中要害,以顾荣、周玘、贺循、纪瞻(253—324,字思远,丹阳秣陵即今江苏南京人)、甘卓(?—322,字季思,丹阳郡丹阳县即今安徽当涂人)等人为首的江南士族最终定策消灭了陈敏。对于这一事件,陈寅恪先生在《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中,曾经从阶级属性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精辟的阐述,认为江东士族最后之所以反戈一击,乃是因为他们与陈敏本就属于两个对立的阶级,是“华谭一檄提醒顾、周等人之阶级性,对症下药,所以奏效若斯之神效也。”
由此可见,陈敏败亡、琅邪王司马睿南渡建邺,都与江南士族息息相关。陈敏之败亡,是由于江南士族不与之合作;司马睿最终能够立足江左,则是因为得到江南士族的拥戴。也就是说,琅邪王司马睿能否在江左站稳脚跟,关键就要看江南士族合作与否,而江南士族是否愿意与之合作,又取决于他们的利益能否得到切实保障。因为这个缘故,琅邪王司马睿和王导过江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尽力笼络江南世家族,协调好南北门阀世族的利益。
总之,以琅邪王司马睿、王导南渡长江所开创的东晋政权,是门阀政治的时代。在门阀政治的格局下,包括南北门阀世族在内的士族名士联合执政,皇权从属于门阀政治,皇帝成为士族利用的工具,而不是效忠的对象。东晋门阀政治是由“王与马,共天下”开启的,继琅邪王氏之后,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又先后当权,“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也相继变成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在门阀政治的格局下,几个实力强大的门阀世族之间,彼此牵制、互相掣肘,再加上南北民族始终存在,从而将“门阀政治”维持了百余年之久。在门阀政治的格局下,士族当权,凌驾于司马氏的皇权之上,但又不能取代皇权,具体表现出来就是:“主弱臣强”,而司马氏的皇权又始终不绝如线这一明显特点。
东晋门阀政治的结束,也就是门阀世族在政治上趋于没落的时候。东晋末年,反对门阀政治的活动风生水起,以孙恩、刘裕等人为代表的次等士族,在反抗斗争中力量逐渐壮大,最后终于发生了刘裕代晋自立的事件。
刘裕篡晋成宋,是历史的转折点。它意味着存在百余年之久的门阀政治已成明日黄花,皇权政治又开始恢复统治地位,中国历史上的门阀政治时期,也就是皇权政治的变态时期,基本上宣告结束。从此之后,门阀士族或门阀制度尽管依然存在,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挥一定作用,但毕竟已经不再是决定性的政治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