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直播互动问答

(问题一)中小企业如何实现 AI 工作流

刘通:

AI工作流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我通常基于大模型的agent框架来理解它。agent相当于一个代理,需要先定义一套模板,确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以采购活动为例:

l  首先要定义需求分析工作流,分析库存、销售情况和现有订单;

l  接着查看库存和供应商信息,生成询价或采购工单;

l  采购完成后,进行入库操作,并调整后续生产或销售计划。

将这些步骤按顺序定义好,中间环节用大模型等机器人方式串联起来,这种串联不同业务环节的工作流,就是AI工作流,当下较为时髦。

最近不少企业在咨询和复盘如何搭建这样的流程。对于涉及大量人工重复或可定义的工作,需要用AI明确每个步骤,比如在哪个环节查询哪个数据库、生成什么报表、将报表传给谁等,把以前人工操作多个系统和网页的工作交给AI串联,形成数字员工,极大节约企业成本。

(问题二)AI在企业管理中的典型场景以及工作代价

刘通:

其实它现在主要的工作分两个维度:生产层和管理决策层。

生产层主要依靠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如通过机器人或传感器进行设备自动化巡检、生产环境自动化检测以及产品综合检测等智能化工作。

经营管理层最关注了解现状和预测未知,核心是帮助管理者生成各种报表。传统上,定义报表及获取数据的过程对大企业而言有IT团队支持,而小企业往往因缺乏能力放弃或使用标准化SaaS工具。

现在有一种新玩法:将大模型与企业数据中台嫁接,管理者只需通过自然语言提出需求,如询问某个大区的销售额、投诉量等,AI就能将需求翻译成数据查询语言,自动采集数据并生成报表,这是当下很多企业关注的利用AI解决生产经营问题的典型场景。未来,大模型、AI与企业的结合会衔接以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数据分析工作,且形态将更智能、灵活。

(问题三)大模型数据中台,会有标准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工具来实现吗?

刘通:

目前大模型与数据中台的链接存在框架层面的尝试,但尚未形成成熟方案。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业务与数据模型的差异性:

l   不同企业的业务话术、字典及指标定义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餐饮行业的客户满意度可能关联复购率、催单情况,而教育行业则更关注退费、课程投诉等指标,难以用统一标准对接大模型。

l  大模型无法天然理解企业特定业务场景下的数据与指标对应关系,需通过持续使用让Agent(智能代理)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逐步实现对业务逻辑的适配,这是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问题四)AI应用幻觉导致的不靠谱,现在投入还值得吗?

刘通:

大模型幻觉通俗来讲就是答非所问,在回答问题时不基于实际数据,而是脑补答案。由于大模型运行机制类似黑盒,一旦过度发散,就容易偏离业务主题。

现有解决方法与技术成熟度:目前应对大模型幻觉的主要方法是搭配知识库,强制大模型从知识库中提取信息作答。

技术成熟度方面,大模型刚出现时(2023 年底)幻觉问题严重,2024 年已有显著改善,当前在绝大多数行业的应用已较为成熟。不过,在能源、金融、法律、医疗等专业词汇多、属性强的行业,幻觉问题仍相对明显;但在社会问题解答、日常商务沟通等泛应用场景中,大模型已能可靠使用 。

未来发展趋势: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通常拥有自己的大模型引擎与技术底座,未来这些企业可能会将自身 AI 能力平台化、生态化,并逐步开放,使更多企业享受到技术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