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题真的已经解决了吗

今天早上,那只小鸟又准时来到了窗前鸣唱,但是确切地说今天听到的不是鸣唱,更像是一种痛苦的呻吟。它的叫声非常嘶哑,而且声音也不再那么响亮,好像没有了力气,或者心情不佳。另外,它的两个同伴也没来,只有它独自鸣叫。它们怎么了,难道是被这两天的寒潮冻病了?它的伙伴们难道已经尘归大地了?

它只叫了四五声就突然停止,再也没有声音了。它是飞走了,还是仍然待在那里,只是没有力气或心情鸣叫了呢?我觉着它是在跟我及周围熟悉的一切在告别。祈愿明天早晨还能听到它的叫声。

如果它真的死了,恐怕没有别的小鸟飞过来接替它到这里天天歌唱了吧?因为这只小鸟能够天天来到这里歌唱,不就仅仅是一个偶然吗?

再过不久,我也要搬走了。我将要离开这里熟悉的一切,这里熟悉的一切也将要离开我。如果我离开之后,那只小鸟仍然每天来窗外鸣唱,它是否也会发现少了一个听众呢?

它会像我们一样感伤吗?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悲伤的感受呢?

我们是否能控制自己而不悲伤吗?

假如在20年前,我曾经有一辆非常好的摩托车,开始我并不喜欢它,它只是代步的工具而已。我骑着摩托车上班、下班、工作、休闲,慢慢地,我开始适应它,随之对乘公交车、骑自行车变得不再适应了。我逐渐感受到骑摩托车的方便,并开始喜欢骑摩托车。此时,我就对摩托车产生了一种依赖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依赖感变得越来越强烈,最终依赖感变成了一种我非常真实的感受,也就是说,对于我而言,这种依赖感就如同摩托车本身一样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摩托车在我的眼中不仅仅是摩托车,而是我喜欢的摩托车,也就是说,我在摩托车身上附加了我喜欢的感受。突然有一天,这辆摩托车丢失了,我内心的这种依赖感顿时失去了依赖的对象,我的胃部产生了一种明显的空虚感,那是一种胃部被掏空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分别时感受到的忧愁。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正是对这种离愁别情绪的诗化表现吗?当然,这不是对损失金钱的难受,因为那一刻的感受我观察到了,如果我是诚实的,那么我说的就是真实的。

看起来我们对人或事物的依赖感是产生痛苦、忧愁的根源,而依赖感的产生是由于人或事物满足了我们的某种欲望。显然,生理上的欲望是自然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会在心理上也产生了那么多的欲望呢?是记忆和思想,它们就是心理活动的全部内容。我们为什么不能不带有任何的印象和思想看着一朵玫瑰花呢?此时的行动是自发的、自然的。但是,我们却总是说:这是一朵玫瑰花,而且是一朵非常漂亮的玫瑰花,我想把它摘下来送给我的爱人。

这不是理论,也不是一种观点,所以大家既不要表示赞同,也不要表示反对。这来自对我自己心理活动的真实观察,它就是一个事实的存在。

既然如此,我们何必要去问为什么呢?

我们何必要去探究它背后的逻辑呢?

我们既然观察到“1+1=2”这个事实的存在,何必要问“1+1“为什么等于“2”呢?

如果我们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就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很多的观念。随着我们生活的延续,这些观念积累得越来越多,然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的头脑自动按照这些观念进行思考,以这些观念作为评判的标准,最终我们变成了一种机械式的思考。而且整个的过程,我们自己意识不到。

我们不会轻易承认我们被各种思想、观念局限了,我们认为自己一直在独立思考。我们认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我们只是受到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这些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只有通过深入的观察自己,才能找到答案,在此我们无须辩论。

机械的含义就是永远按照一定的模式重复运行,只要在运行,那么每一次的运行必然是一模一样的。如果我们养成了机械式的思考习惯,那就意味着我们每天的生活是重复的,重复多了就变成单调,单调久了就会感到乏味和腻烦。这是很严重的,因为久而久之我们乏味和腻烦的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啊,最终对物质的追求就成为我们唯一的人生内容。

除非我们静下心来深入地观察自己的内心,否则我们是无法发现这种机械式的思考习惯的,因为既然是一种习惯,必然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运作的。如果我们的头脑中装满各种各样的观念,而我们认为这些观念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从来没有质疑过它们,那么这表明我们很可能已经养成了机械式的思考习惯。

请不要忙于质疑这个判断,其实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判断,只是一个对自我内心活动的观察结果,那么,我们要做的是现在就静下心来,深入到自己思考的内部进行观察,看看我们头脑中的某个观念,我们是否在从来没有质疑过它们的情况下就接受。

说真的,刚才你在内心中曾质疑过那个判断吗?如果你的质疑是建立在将这个判断,与自己内心已有的看法相对比的基础之上的,那么,这个质疑其实不是我们所说的“质疑”。你的这个质疑其实只是一种在两个东西之间的选择性行为,而且选择的标准是你自己固有的观点,这不是真正的质疑,当然也不能给我们带来质疑后的效果。真正的质疑是指我们真实的观察结果与别人说的观点不同,或者在我们的头脑中从来没有过对此事的已有看法,然后听到别人说的观点之后,表现出的不确信、惊讶、新奇等感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们的头脑就装进了越来越多的观念,在做事情时,这些观念就变成了一个个的答案,也就是说,很多问题的答案是由我们那些固有的观念自动提供的,而不是经过头脑的主动思考。机械式的思考习惯使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停止了思考,不再深入地探究问题本身,而是以某个固有的观念轻易地给出问题一个答案,然后我们就感觉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问题已经不存在了。

显然,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或彻底地解决,“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的感觉,只是我们的一个想法、念头而已。而且,在我们的头脑中一旦形成了“问题已经解决了”的想法后,这个想法就阻止我们继续探索问题。接下来,我们的头脑并不会空闲,它要忙碌起来才能证明它的真实存在,所以它就开始思考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仍然是以机械式的思考习惯解决其他的问题。

我们的思考就像石子在水面上快速地滑过,虽然我们感觉很轻松、很快速、很高效,但是,我们永远不知道水面的下面是什么样子的。机械式的思考习惯使我们生活在浮躁而肤浅的观念中,而不是活在真实的生活本身中。那么,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浮躁而肤浅的,因为一切观念、思想不就是我们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