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1:精益管理如何改变制造业?

记 者:使命感是企业家必备素质之一,也是成就伟大公司的重要元素,刘董事长倡导的“制造强,中国强,管理改变中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刘承元: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制造业不关注、不重视,人们把太多的资源倾注在了地产、互联网和金融等看似赚钱的行业,制造业大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而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与铁的事实告诫我们,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脊梁,特别是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例如,中国造不出好的大飞机、高档汽车与高技术含量的医疗设备就是佐证。另一方面,从我接触到那么多制造业企业来看,有许多制造业企业经营者受大环境影响开始分心,把钱抽出来做地产,搞小额贷款公司等,不再执着于在制造业做大做强,对制造主业的管理也是得过且过,令人十分忧虑。为改变这一现状,让更多人重视制造业,不至于造成制造业空心化,也为了唤起人们对管理的真正重视,我们在10年前的2006年就花了数十万元,专门在凤凰卫视做了近半年公益广告,其公益广告词:“制造强,中国强,管理改变中国”。

有人不无赞叹地说,你们真有使命感,10年前就开始了对中国制造大战略的呼唤。2015年8月中国政府出台《中国制造2025》大战略,我们为此感到欣慰与鼓舞,内心充满自豪!毕竟,我们呼唤了10年之久将“关注中国制造,做强中国制造”升级为国家战略,足以说明我们理想远大,眼光超前。我相信,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制造将迎来又一个崭新的发展春天,而制造业者将会更主动、更自觉地学习和实践精益管理,在做大做强中国制造的道路上继续发愤图强。

记 者:精益管理的概念与其精髓是什么?

刘承元:我认为,精益管理的概念,要把握住 “精与益” 两字:“精”,就是在管理过程中不消耗计划外多余的资源;“益”,是要让所有管理活动有效益。因此,精益目标始终追求零库存、零浪费、零故障和准时化等理想的高境界。而事实是,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零库存、零浪费、零故障和准时化等,所以这些目标只能无限靠近,或即将抵达,这是一种理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益”是一种持续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改善过程,是一种经营哲学、一种事业、一种信仰。根据我们的经验,精益管理的精髓可用8个字来概括:“全员参与,持续改善。”也就是说,即使是一家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只要能够做到“全员参与,持续改善”,那么它就是一家精益企业,它就能够走向美好的未来。相反,即使是一家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如果不能做到“全员参与,持续改善”,那么它就不是一家精益企业,它可能很快被对手超越。

记 者:推进精益管理,企业可以获得哪些效果?精益生产推行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避免?

刘承元:推进精益管理,企业通常可获得四个方面的效果:一是现场管理、工作系统及作业标准的优化;二是员工与团队的不断成长;三是持续改善文化的逐步形成;四是显著的有形财务效果。这四方面的效果互为支撑,互为因果关系。

精益管理推行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据3A公司的经验来看,客户公司领导不坚定、不支持、不参与和不智慧是问题的关键。不坚定是说,公司领导缺乏定力,太“好学”,追“时尚”,总是期望找到一招制胜的葵花宝典,试了东家不成,再试西家,搞得管理者和员工无所适从,其结果常常也都以失败告终,次数多了,失败成自然,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企业管理中的“习惯性失败”;不支持是说,公司领导对精益态度暧昧,不清晰表达支持,不能提供必要资源。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消极的员工继续消极,那些积极的员工会怀疑自己,而多数员工会在摇摆中消磨时光;不参与是说,公司领导以为出了钱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不参加精益会议,不观摩现场变化,不欣赏点滴改善,不激励员工士气等,其结果是,员工们参与热情深受影响;不智慧是说,看不到员工行为上细微的变化,看不起管理上细小的改善,甚至以轻蔑的态度或口吻贬损员工改善。好领导一定要有大智慧。

只要客户公司领导能规避以上四大问题,正确对待精益管理推行工作,我们的专家顾问就能够很快发动中基层管理者与广大员工积极参与,让精益管理推行工作获得成功。

记 者:目前,一些企业引进5S管理,效果如何?5S管理与精益管理的关系。

刘承元:5S现场管理法,可以说是一切管理的基础。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它是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兴起的一种管理方法,看上去只有10个字,内容却十分丰富。认真做好5S管理,可以改变企业管理面貌,可以培养员工素养,还可提高效率,改善品质和提升收益等。丰田前总裁曾说过:如果把5S做到极致,就是精益生产。

5S管理做得好,是一种禅的境界,是修炼人的良好形式。比如说,我们一般认为,桌子脏了就要擦,而5S中的擦桌子就不同,不管桌子有没有脏都要擦,而且要按规定的频次和规定的标准持续擦,所以擦的不是桌子上的灰尘,而是人们心中的灰尘。这样的5S和信徒拜佛、做礼拜,其宗旨是一样的。如果出了问题再拜再求,那就叫临时抱佛脚,肯定不会有效果。培养人的素养靠5S,做精益管理要从5S管理做起。

记 者:精益管理与精益技术的区别?

刘承元:精益管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精益管理是一种行动,这种行动必须是持续不断的;精益管理还是一种理念,甚至是一种信仰。而精益技术包括精益工具或方法,精益技术可以用来为精益管理服务。可是有些专业顾问以为精益技术就是精益管理,这是十分错误的认知。也有些企业高层不问青红皂白,提出来要请顾问公司做看板管理,要做细胞生产,要做5S、TPM、6Sigma,等等。每当这个时候,我会问,做看板管理、细胞生产的目的是什么?他会说,提高效率,改善交付。我回答说,为了提高效率,改善交付,看板管理、细胞生产可能是不适合贵司的工具方法。所以企业要求顾问公司导入某种特有的管理工具方法,顾问公司就予以迎合,这是不应该的。正确的做法是,企业清晰做精益管理的目的,而专家顾问则要基于对客户情况的分析研究及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具体决定学习和导入哪些工具和方法。精益顾问就像医生,需要有一个精益工具箱,里面装着一整套各种各样有效的工具和方法,不应排斥任何好用的工具,也不能期望用某一个特定工具走遍天下,要针对问题特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

记 者:工厂管理如何实现持续改善?如何将其升华为改善文化?

刘承元:首先,我们假定某工厂通过3A顾问三年辅导,已经成功导入工厂管理改善活动机制,工厂上下已经很好地接受了精益理念,学会了各种改善工具和方法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持续改善,我们的建议有三:其一,公司领导要扮演好投资人和啦啦队的角色,对活动提供资源支持,并欣赏和激励员工改善;其二,中层管理者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积极推进改善活动,并为员工准备好舞台;其三,广大员工要扮演好演员的角色,多做改善,尽情表演。

对于还没有导入精益改善机制的企业,所谓持续改善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3A顾问的导入辅导何等重要。

企业改善文化的形成,通常需要走过四个阶段的路程:第一阶段,改变。怎样实现改变呢?多数人、多数企业以为可以靠培训改变员工,现实告诉我们,培训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在实践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就是“人造环境,环境育人”。正确的认识是,人是有惰性的,而且对改变现状缺乏信心,所以要真正改变一个人,就必须有强大的外力推动,培训没有这种力量。成功的做法是:在顾问和公司领导强力推动下,让员工自己动手从改变身边的环境,解决最简单的整理整顿问题开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员工发现自己原来有能力改变现状,并在改变中建立信心;这时,只要领导引导得当,给予及时的欣赏,员工才会获得兴趣,进而对改变不再消极与抵触。第二阶段,员工有了信心和兴趣之后,我们再教他们更多科学管理和改善的方法,并尝试去解决更大的问题,促使员工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会明显感觉到自己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成长),从成长中体会成就感。第三阶段,让改变和改善成为管理活动中的规定动作,变成员工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持续推进。第四阶段,改变和改善成了员工的习惯,公司精益改善文化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这是一个长期坚守的过程,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千万不能期望一蹴而就。

记 者:在目前国内外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如何理解“现场力”就是竞争力?现场管理如何让“对”与“错”一目了然?现场管理可分哪几个层次?

刘承元:“现场力”就是竞争力,这应该是公理,只是很多人忽视了。对任何企业来说,再远大的目标,再优秀的战略,再美好的愿望,最后都要靠一线员工(包括销售、研发、生产和服务)在现场来实现。没有现场员工有效的落地,愿景、目标和战略都会落空,可见现场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把一线员工的意识、技能、意愿,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场力”。当然,有人会说高层的领导力和中层的管理力也很重要吧?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如果领导力和管理力不能转化为一线的“现场力”,企业竞争力就无从谈起。

关于现场管理水平,我认为,可分为四个等级:第一个等级为混沌状态,即无管理状态,其产品、工具、流程、服务和员工等所有生产要素都处在混乱之中,既没有效率,也没有质量,对客户的交付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结果是经营效益低下;第二个等级,是经过整理(把有用、无用的区分开来)、整顿(去除无用的,留下有用的并进行合理布局或归类管理)之后的状态,其管理状态基本明了;第三个等级,是通过合理的标识实现了可视化,使管理状态中的“对”与“错”一目了然,达到外行都能够判断对、错的水平;第四个等级,是通过防呆、纠错等的机制进行约束,进行预防,使员工能够实现自主管理,做到连傻瓜都不会犯错的至高境界。

这样的认知不仅对制造型企业有效,对任何其他企业或组织的管理都有效,值得学习。

记 者:请问刘董事长精益管理有没有一个通用模式或捷径可走?

刘承元:精益管理没有一个通用模式,它的精髓是:“持续改善,全员参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的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推进的过程,需要企业上下长期的坚守。所以任何期望找到一招制胜的法宝,想走捷径都是徒劳的。人们去丰田公司参观,总是拿相机随处拍照,其实拍下的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东西,是永远拍不到的。丰田公司之所以优秀,是其经过90多年发展持续推进精益管理的结果,他们每天都在改善都在创新,才形成今天卓越的精益改善文化,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益改善文化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软实力,是很难复制的。

要想获得这种软实力,建设优秀的精益改善文化,只有华山一条路,需要企业上下虚心学习,积极行动,而且是持续的行动,没有捷径可走。精益管理是一个过程,只要把精益当成信仰,让企业全员信仰精益,并且脚踏实地去行动,才能成为优秀的精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