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大店、打呆仗” 的理念
如今要 “做大店、打呆仗”,电商发展到现在,平台、品牌、渠道都在集中,要做大店,尽快从哑铃型结构的底部冲到顶部。做标品要有设计专利或技术门槛,做非标品机会相对多些,无论卖什么,都要让消费者对店铺有印象,如 babycare,养孩子的妈妈大多知晓,看到就容易下单;戴森吸尘器价格高还畅销,也是因为符合消费者需求。
(二)懂天道、地道、人道
做电商要懂天道、地道、人道。天道是理解市场主体、消费主体和市场发展阶段,研究透消费者的感性特征;地道是看清行业供给结构和渠道路径;人道是认清自己,知道哪些地方不足,先做好不花钱就能改进的事。电商最后的竞争是思想的竞争,包括对业务规划、市场和竞争的理解,产品设计、结构塑造,以及组织和团队沟通等。
(三)电商的核心竞争与思想对抗
电商的核心竞争最终会演变为思想的对抗。这包括对业务规划、市场理解、竞争理解、产品改变、产品设计、产品结构塑造以及组织要求的深刻理解。企业需要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如何与美工团队、运营团队等核心人员达成有效沟通和合作。企业最怕的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达到什么地步,因此会感到迷茫。市场卖家分布结构已不再是金字塔或橄榄球型,而是哑铃型。如果不能快速穿过中间细细的腰部卖家,上升到第一层度,就会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对于做非标品的企业来说,机会可能更大一些;而对于做标品的企业,则需要注重设计专利和技术门槛的提升。
案例:Baby Care店铺很受欢迎,只要看到这家店,就能记住这个点,特别是在年轻妈妈群体中,知名度极高。年轻女性员工,几乎都知道Baby Care,且大部分都在该店下过单。这显示了Baby Care店铺在母婴市场中的一统天下地位,消费者只要看到这家店,早早晚晚都会下单。
(四)电商与产品的关系及消费者购物心理
1.
电商只是一个销售路径,核心在于货。产品深度很重要,即需要足够的单品来做支撑,才能吸引消费者。
案例:通过对比不同规模的购物中心,发现消费者更喜欢去场面大、商品丰富的地方购物;消费者在酒店选择上也倾向于选择高姿态的五星级酒店。
2.
价格策略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在消费者心中,价格并非越低越好,有时候价格高反而能吸引消费者。
案例:一个深圳朋友做的烤箱平台,原本定价3000元,当大品牌介入后价格降至2800元,该朋友为了竞争也将价格调至2600元,结果销量反而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