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缺的不是理念,而是真。
当我们说着“要尊重员工”时,我们的哪个行为是在尊重员工呢?
我们考虑业绩、完成指标更多,还是考虑员工的感受、内心的快乐、生活、理想向往、烦恼更多呢?
我们可能尽量地压缩休息时间,压缩公共休假时间,更别提企业内部的年假了,这些怎么能说是尊重呢?
我们经常讲“要诚信,诚信是生意之本、做人之本”,可是,我们轻易地制作着或同意了那些夸张的广告词。我们热衷于学习钩心斗角、谈判技巧之类的奸诈术,而不是学习和吸收“谈判的本质是妥协”这样的道理。我们张口闭口的“双赢”,内心里却从未考虑过对方的利益,而是在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考虑如何从对方身上拿到最大的利益,榨取最后一部分利益。
我们说致力于满足消费者需求,但是在产品定价时,考虑的只是自己的获利,而不是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价值有多少。我们说“消费者是上帝”,可是却为了压缩成本而偷工减料。
我们的哪个行为是在满足顾客需求呢?
哪些行为是在了解顾客需求、分析和思考顾客需求、从顾客需求角度思考产品和服务、了解顾客的满意度?
我们喊着顾客满意度这个概念、理念,却对顾客满意度做了什么呢?
我们对调查来的顾客满意度的反应是什么呢?
我们有快速响应顾客吗?
在管理中(也就是在做人的层面)也一样。
比如,我们提倡包容,但对不同意见却火冒三丈,心生怨恨、嫌隙;
我们提倡赞美和鼓励,却每次面对下属的错误都声色俱厉;
我们认同做人正直,却在遇到问题时还是忙着四处找熟人、搞关系,由于嫉妒而打压同事。
这种“说一套做一套”实际上就是不正直。不正直的人就是已经彻底扔掉了道德和良知控制的人。
其实还有更严重的。任何一个社会里可能都是正直的人少,甚至很少。但是一个正常和理性的社会里,那些不正直的人在做不正直的事的时候,是害怕的、恐慌的、不自然的。而我们却是让正直的人在行正直的事的时候,感到恐慌、是另类、被排挤和逼迫。实际上,这背后起作用的是正、邪两种无形力量。
我们需要立即做的是,面对自己内心里的邪恶力量,不再做它的奴仆,而是起来与之争斗。与那个一直在控诉正直的邪恶力量不懈地争斗。
我们是一家正直的企业,是一个正直的人吗?或者说,是一个正在与内心的邪恶力量进行争斗的企业和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