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语出《左传·宣公二年》)
日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有点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改过自新,不但能够赢得别人的谅解和宽容,也能够让自己逐渐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有很多古训都在告诫我们要“断恶行善”、要“改过自新”。例如: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作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详。
……
实际上,“改过自新”也好,“断恶行善”也好,既是修为的过程,也是修为目的。
问题在于,“改过自新”和“知错就改”的前提是,要先知道“过”在哪里、“错”在哪里。“断恶行善”的前提是,要知道“何为恶”“何为善”。
在搬出古圣先贤之前,笔者尝试着先给出自己的定义:
所谓“过”,指的是某些并非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已经造成某些不良影响或者后果的言行。对于培训师来说,以下这些情形都应该算是“过”:
——培训教材的文本资料出现错别字或者行文不符合规范。
——准备的相关补充资料打印缺、漏页或者分数不足。
——在课堂现场与学员开不当的玩笑或者询问学员忌讳的问题。
——学员的问题没有及时回应。
——对学员的过分承诺或者承诺忘记及时兑现。
——过分紧张的行程,影响按时抵达培训现场。
——无意间泄露并未征得学员或者客户同意公开的资料。
……
所有这些情形的出现,都应该不是培训师故意为之,其本人也并不见得能够及时发现,但至少客观上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常常需要经由别人的善意提醒,方能省察、改善。
从程度上来说,“过”不见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但是,在《了凡四训》一书的“第二篇 改过之法”中,有切实的告诫: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痛心,不能下咽者矣。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
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相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再说“错”,程度显然比“过”更深,其后果也更严重,最为关键的在于,“错”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故意。对于培训师来说,下列情形恐怕都有“错”的嫌疑,以供参考:
——课程内容中,故意隐藏或者隐瞒某些关键的知识要点。
——课堂现场故意冷落、奚落或者孤立个别学员。
——无端地责怪学员,甚至谩骂学员。
——设置过分的、带有惩罚性质的培训活动规则。
——过分夸大自己的专业水平或者假造学术背景。
——用暗示或者明示的方式,向客户索取礼物。
——用暗示或者明示的方式,向合作伙伴提出过分的食宿、交通等要求。
……
坦率地说,革除上述这些行为,只是培训师身心修为中非常基础的层面,属于基本的职业操守范畴。不必赘言。
至于“善”与“恶”,相信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评判尺度。但是,就一名职业者而言,尤其是对于培训师来说,“善”“恶”的评判尺度和标准应该有更严格、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儒家的经典中,就有这样的指引,乃至告诫。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摘自《大学》)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摘自《中庸》)
再比如,佛家中关于劝人向善、不作恶的经典就更多了。甚至有人专门将其基本教义中的“五戒”与儒家中的“五常”进行比对,包括:
(1)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2)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3)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4)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5)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此外,阐述更详尽的《佛说十善业道经》,更是为人们“断恶行善”提供了非常具体的言行指引。包括: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摘自网络资料)
至于道家,虽然在《道德经》中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关于“善”“恶”的阐述或者界定,甚至还有点玄妙地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但是,道家另一经典《太上感应篇》,恰恰专门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并且特别强调因果法则,主张人们应当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行事修心上狠下功夫以求善果,从而把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看,以供参考。
笔者非常清楚自己功力的浅薄和修为的轻薄,本不应该轻言儒、释、道三家的相关经典,但仍然冒昧引述相关内容,或许关于“指月”的一则典故可以稍微减轻一下心中的惶恐。
“无尽藏尼对慧能说:‘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
慧能回答:‘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是明月。’”
(摘自网络)
作为身心修为的“外摄滋养”法门之一路径,经典必有“灯塔”之功效。
另外,“外摄滋养”的修为法门,除了以经典作为路径指引之外,其实,现实的日常生活,或许有更为直观,更为深切触动之功效。
比如,观日月星辰,看花开花落,听鸟鸣蝉声。
比如,或登高望远,或明察秋毫。
比如,或山川大海,或江河湖泊。
比如,或无尽草原,或戈壁沙漠。
比如,或行千里路,或阅人无数。
比如,或咏史怀古,或寄望未来。
……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若真用一份心思,必定能生许多敬畏之感,再存敬畏之心。
概括为一句话,“亲近经典,敬畏自然”,这或是修为的“外摄法门”之要旨。
所以,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也是非常形象、直接地道明了修为过程中,“外摄滋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