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购物篮与目标客户群

1.购物篮分析

很多外资企业很早就开始进行购物篮分析,顾客在门店又购买10元商品的时候,我们希望他是冲动型的顾客,购买的是高毛利商品。试想一下,如果一位顾客购买的20元商品都是敏感性商品,假设敏感性商品的平均毛利是10%的话,那么这个购物篮的毛利就是10%。当这位顾客又买了10元的高毛利商品时,假设它的毛利是20%,这时候他的敏感性商品的比例就只是60%,毛利率提高了10%。如果顾客再买10元的冲动性商品,他的敏感性商品的比例只为50%,整个毛利又提高了。我们持续用这种方法增加到60元,那这位顾客20元的目标性商品仅占到30%。

这时候,购物篮是会有这几种表现:第一客单价高了;第二是毛利高了;第三是销售额提高。反之,如果高毛利商品推销不出去,卖的都是低毛利商品,那么销售额的提升就会很困难,所以有的企业不会用更低的价格去揽客。

2.要建立目标顾客群

营销学对于制造行业有很多指导,现在我们也可以把营销学应用到零售业,营销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维护和巩固目标消费群体,如何与目标顾客群体建立关系至关重要。当我们在做促销的时候,当我们门店中的商品结构偏中低端的时候,当进行生鲜商品促销时,我们所能够影响的目标顾客群是多少,它会带来怎样的销售额和利润;那些没有建立关系的顾客,如何建立、如何维护和如何巩固让他成为忠实顾客……,当笔者在给企业做指导顾问时,会带着这些问题,从门店的商圈调研、顾客调研、竞争对手调研,到商品结构策略,有针对性地在商圈当中寻找企业想要的顾客群,以此完善和补充顾客结构,最后这个结构会影响整个门店的销售,从而带来客单和毛利。

 

3.商品决定顾客和供应商

什么叫零售商?零售商是连接制造商和消费者分销渠道中的最终环节。零售企业是一个平台,一方面联结顾客,另一方面联结供应商。它的利润主要通过渠道这个平台来获取价格差和服务所带来的增值,因为这个平台是消费者认可的,供应商认为他给零售企业供货,一定会有很好的销售业绩,所以他会投入更多的支持。由于有更好的商品、有更好的服务,所以消费者愿意经常光顾这家门店,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惠互利的循环。

商品、顾客和供应商,这三者谁最重要?商品最重要,因为顾客认可的前提是商品,有他需要的商品,就有了顾客,有了顾客就有了销售,有了销售,投放供应链的资金就会更多,所以在这三个当中,商品最重要。因此在整个供应链的环节当中,商品一定来源于顾客的需求,只要有顾客所需要的商品,就必须引进商品供应商。

4.品类管理的3个工作重点

研究商品,就要研究品类管理。所以我们把品类管理部的工作总结为三点:第一,规划与评估。有规划就要有评估,这是PDCA的P和C的部分,它是有一个完善的过程。第二,监管和审核。它有一个管理的过程,所以必须要给这个部门一定的授权。第三,组织与策划,如一个品类的调整需要调研等工作,就必须组织相应的营销采购部门共同配合做相应的工作。很多优秀企业的品类管理部都很强势,它的强势会使采购部变强势,采购部变强势会使门店变的强势。为什么很多企业的采购人员很弱势?因为没有品类管理,商品采购靠感觉,所以导致门店的销售出现问题,商品销售不好,供应商的反馈就不好,结果就是商品采购越来越难,所以品类管理是零售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