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别担心,裁员不顶事,埃洛普还有最后的杀手锏:把诺基亚给卖了。
在加入诺基亚之前,埃洛普就擅长卖东家。2005年,在加入国际影像软件巨头Macromedia(推出了Flash、Dreamweaver等强劲软件)6年后,埃洛普成了这家公司的CEO。仅仅掌权几个月,他就把公司以34亿美元卖给了Adobe公司,他也成了Adobe的全球首席运营官。这个收购被业内人士称为强强联合,目标是要“对抗微软”。有趣的是,埃洛普在Adobe只干了两年就离开了,后来于2008年1月被微软纳入旗下,负责过Office软件项目。再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埃洛普加入了诺基亚。
于智能手机而言,2013年又是个特殊的年份。那一年,智能手机的全球出货量超越了功能手机,驶入了快车道。诺基亚却在这一年日薄西山,宣布将手机部门出售给了微软,更名为“微软移动”。市值曾经高达3030亿欧元的诺基亚,仅以54.4亿欧元的价格卖掉了手机业务,转型为一家单纯的通信设备企业。微软以37.9亿欧元收购诺基亚的手机部门,另外还掏了16.5亿欧元购买了与手机相关的专利。
在被微软收购的新闻发布会上,奥利拉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
诺基亚为什么输了?
当一个公司的规模在由小变大时,公司必定会出现官僚化的倾向。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等许多横向的业务部门,还有从总部到各个国家的许多纵向的层级机构,互相之间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研发部门认为自己的技术是最棒的,在销售部门看来却没有足够的竞争力,而生产部门则抱怨不准确的备货量和大量积压的库存。每个业务部门都将越来越为自己的部门利益而战,而不是把心思花在公司的整体利益上。为了战胜官僚化倾向,一个消费品公司需要建立以产品经理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一个产品经理将为他的产品负最终责任,由产品经理来负责打通所有部门之间的壁垒,让整个公司都为产品销售的成功而努力。乔布斯是一个卓越的产品经理,而刚接管手机部门时的奥利拉也是一个产品经理,但随着组织结构越来越庞大,诺基亚的产品经理竟然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没有人能对新的细分市场产品负最终责任,也就没有人能够对颠覆性的新市场做出快速而有效的反应。
至于埃洛普,他关注的重心从来不在产品上而是在股价上。埃洛普属于华尔街爱死了的那一类职业经理人,擅长裁员、分拆乃至把公司整个卖掉,通过这些财务手段来快速拉升股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吃肉、吐骨和擦嘴的全套动作。
由于埃洛普来诺基亚之前就职于微软,所以不少人质疑埃洛普是微软派到诺基亚的“特洛伊木马”。埃洛普既尴尬又很委屈:桑杰·贾把摩托罗拉卖给谷歌大家都说好,他把诺基亚卖给微软怎么就不行了呢?他极力为自己辩白,声称诺基亚与微软合作的决策是“集体领导”的结果。“我们确保了整个管理团队始终参与到了谈判过程中……管理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决策,董事会评估了整体情况,并且做出了最终决定。”能做出最终决定的人,当然是诺基亚的董事长奥利拉了。而且,诺基亚手机部门的卖价相当于72亿美元,看似大大低于摩托罗拉的125亿美元,但诺基亚保留了核心专利(后来仅和苹果打官司就收了20亿美元焦立坤:《苹果向诺基亚支付20亿美元专利费》,《北京晨报》,20170801。),卖得不算亏。
2014年,诺基亚宣布完成与微软的手机业务交易,正式退出手机市场。一代手机巨头就此轰然倒下。埃洛普拿了诺基亚赔偿给他的2540万美元离职金高高兴兴地回到微软,继续执掌微软的手机业务,管理加入微软的大约3.2万名诺基亚员工。大家都认为,埃洛普将是下一任微软CEO的热门人选。
很多人认为,把诺基亚手机托付给微软,是诺基亚在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史上,下得最臭的一步棋。
表面上看,微软收购诺基亚,可谓是强强联合。两者虽然都已过气,但优劣互补,未必不能1+1>2。事实最终表明,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失败的悲剧再次重演。微软对手机项目心有余而力不足,微软本质上是一家2B厂商,并没有直接与消费者打交道的经验。更何况微软是一家超级垄断的企业,仅凭视窗操作系统的销售就可以数钱数得手软,根本没有心思再去琢磨怎么讨好消费者。微软从头到尾就没在手机项目上找对过感觉。比尔·盖茨自己也曾当着乔布斯的面公开承认:“我愿意放弃很多东西来拥有乔布斯的品位。”微软不可能做出像苹果iPhone一样“不同寻常”的手机。
埃洛普还能怎么办?答案很容易猜到:继续裁员,包括向最重要的中国区域动刀。自诺基亚被收购以来,微软将之裁掉了1.25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包括北京工厂的3000人。诺基亚还砍掉了Asha、S40等功能手机产品线,却一直未推出新款WP手机。终于,连埃洛普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2015年6月,52岁的埃洛普从微软“退休”。埃洛普一走,微软即宣布手机部门累计亏损76亿美元——相当于在诺基亚的投资全部打了水漂。微软认为在手机业务上不会有恢复盈利的可能,在财务上一笔勾销了这笔损失。
直至2016年,微软才推出两款旗舰智能机,第一季度仅仅卖出230万部,销量较上年同期下降73%。仅仅两年多时间,微软就对手机项目完全失去兴趣,于是以3.5亿美元价格将诺基亚功能手机的生产、销售以及分销等资产打包出售给昔日为诺基亚手机代工的富士康。
微软的WP系统也成了明日黄花。比尔·盖茨是最早看到手机操作系统市场机会的人,为什么微软起了个大早,却最终连晚集也没有赶上?让人叹息的是,微软同样败在了路径依赖上。微软用个人电脑的思维来做手机,过去的成功也成了它的包袱。比如说,在互联网时代的软件业,免费成了抢占市场先机的第一利器,安卓系统就是通过免费来垄断市场,然后再躺着赚钱。微软却从一开始就收取高昂的系统授权费用,严重影响手机厂商的积极性。比如中兴就曾表示,每生产一部WP系统手机,要交给微软27美元,比高通收费还狠,这直接导致其无法针对中国市场推出廉价版的WP系统的手机。等微软到2014年才后知后觉地将WP系统免费,事已晚矣。还有,微软没有将WP系统作为一种独立的操作系统来运作,WP系统的研发是视窗部门做的,WP和视窗深度绑定,同步升级。这就使得WP系统的用户体验性很差。既不免费、体验又差,WP系统的失败就是迟早的事了。
诺基亚公司曾一度打算重新回归手机市场。然而,经过连年巨额亏损,诺基亚实力大降,在2015年和2016年甚至跌出了世界500强榜单。2016年4月,诺基亚宣布因为通信设备市场的艰难,全球裁员14%,1万多名员工离开,诺基亚对于手机这个行当更是有心无力。诺基亚一以贯之的审慎再次发挥作用。经过认真评估,诺基亚认为手机业务对于公司长期经营的稳定性影响太大,因此决定将手机业务剥离出去。
谁还愿意接下诺基亚手机品牌的这个盘子?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情怀,芬兰公司HMD Global欣然接手。HMD公司的创始人大都是诺基亚原来手机业务的员工,当年诺基亚手机委身微软时,他们坚守理想,创办了HMD,甚至连公司名字HMD都是“诺基亚手机之家”的意思,眷恋之情不言而喻。HDM获得了诺基亚商标在手机和平板电脑项目上10年的唯一使用权。为HDM代工诺基亚智能手机的,还是富士康。
诺基亚智能手机华丽归来,选择的第一个落脚点竟然是中国,真的让人出乎意料。诺基亚陆续在中国发布了一系列性价比较高的安卓机型,X6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当年诺基亚太过骄傲,未能在第一时间拥抱安卓系统,直到2014年2月卖身微软前夕才推出首款安卓系统的手机,终因错失转型升级的好机会而迅速走向衰落。如今才真正下定决心投入安卓阵营,市场是否还有它的机会?
然而,HMD很快就交出了一份让人大吃一惊的答卷。2017年,诺基亚卖出1000万部智能手机,2018年的销量就接近翻倍,上升到1900万部,进入全球出货量前十名。尽管表现尚可,但在诺基亚缺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手机市场沧海桑田,许多国产品牌相继崛起,中国已不再是外资品牌的淘金之地,甚至也不再是互联网品牌的盛宴。小米碰到了什么麻烦呢?我们且从雷军和董明珠的10亿赌局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