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勇有谋”的扩张计划
一般来说,融到 A 轮资金的创业公司,基本上都已经在小范围目标用户群中或者区域市场内,验证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因此,过了天使轮和 PRE-A 轮融资的创业公司,下一步最重要的发展计划就是——扩张。将自己企业的商业模式放在更大范围的市场上去推广,吸引更多用户,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很少创业者能在激情澎湃地准备扩张宏图大计时,清醒地发现前面的路依然困难重重。通过咨询公司对扩张期创业公司的数据统计,可以得出结论:扩张时期, 是创业公司面临最大风险的时刻。然而,从表面上看,这也是创业者们最为风光的时刻。
世界就在面前,银行账户里是投资人刚刚转账来的大笔资金,内部团队刚刚被融资胜利激励得热血沸腾,经过初步验证过的商业模式在小范围市场内大举成功…… 一切一切都表明,似乎只要创始 CEO 大旗一挥,怒吼一声,兄弟们,冲啊!全国、全球市场和成功的未来唾手可得。这个桥段,即便是在影视作品中,也会让人热血沸腾,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摆在眼前。因此,很少人能在此时冷静思考那些可能出现在前方征途上的风险:对目标市场的乐观估计、从小样本当中提取的经验不适合大样本市场、纷繁复杂且善变的客户需求、竞争对手的异军突起,诸如此类,都非常有可能给激情万丈的创业团队一顿劈头盖脸的“迎头痛击”。
盲目扩张导致失败的案例在商业史上数不胜数。在吴晓波所著《大败局》一书中,所揭露的造成诸多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盲目扩张。即便有血淋淋的案例在先,还是阻挡不住创业者的澎湃热情。大败局之后,依然有人前仆后继地上演新的大败局。
对这种现象,我专门做了深入研究,除了创业者个人好大喜功等原因之外,
还有一些客观因素使创业团队在扩张的过程中,难以把握节奏。下面将一一做出 说明,并提供一些建议,供读者参考。
·认知偏误——热手谬误、乐观偏误
如果创业者没有受过认知心理学的培训(实际上很难要求一般创业者具备心理学的知识),那么,他们很难知道有近百种认知偏误在影响着人们的决策。特别是当人们最近刚刚成功完成某事时,如果不加以提防,几乎都会被“热手谬误”与
“乐观偏误”影响。
在心理学上,热手谬误是指人在最近成功做成一件事时,就会认为再做同样的事情,也一定会成功。创业者因为在区域市场当中验证了公司的商业模式,而且自然会认为,在向更大的目标市场推进时,也会一帆风顺。与此同时,成功获得融资又会让乐观偏误 [12] 对创始人团队造成影响。他们会高估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 而低估坏事发生的机会。
在两种偏误的综合作用下,头脑一热的盲目扩张,很难克制。
·受过高期望影响和对“矛盾转换”的不敏感
融资后的创业者和创业团队,会被亲朋好友和社会寄予很高的期望。特别是被媒体广泛报道之后的创业项目,很多人都希望能尽快看到项目发生“跨越式”进展。这种高期望,对创业者来说,也是促使其盲目扩张的压力之一。
曾一直不被看好、历经挫折的创业者,第一次受到全方位的关注和赞扬,很难不因此产生压力。这种压力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公司还不够好,于是,想尽快变得更好。实际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受到规律的限制,企业发展也是。很少人能清晰地意识到,此时创业公司的内部矛盾发生了转换:由缺乏资金与创业资本需求之间的矛盾,转化为发展速度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不能对此冷静分析的创业者,会将“资金匮乏”这个之前最大难题的解决,认为是时来运转,而忽视了矛盾转换的客观实际。自然不会关注那些解决新矛盾的办法。
过高的期望和对矛盾转换的不敏感,让创业者很容易在内部管理水平未经大幅提高时,就大力开展扩张计划。
·公司内部规模“陷阱”
很多稍有经验的创业者,自己亲身经历过盲目扩张带来的失败,或者曾经受过有经验的人的忠告。因此,他们深知,如果公司人手不够,很难支撑公司的扩张计划。有这样意识的创始人团队,会在获得一轮融资之后,开始扩大团队规模。创业初期,公司里经常会出现一个人任职2 ~ 3 个工作岗位。现在可以“松一口气”了,于是创业公司迫不及待地将职位细分,每个工作岗位招聘多名员工。还要按照写在商业计划书上的计划,建立和扩招新的岗位,期望在短期内迅速扩大公司团队规模。
与此同时,创业公司特别容易被一种普遍的错误观点所影响,即大家简单地认为公司的发展能力和团队人数相关:一家人数众多的公司,其发展能力肯定大于只有几个人的公司。
的确,为了扩大规模,与潜在合作伙伴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发展公司业务,创业公司需要“招兵买马”。但大家彻底忽略了一个事实,并不是每位创始人都天生 具有“韩信带兵,多多益善”的管理能力的。一旦公司团队规模在短期内迅速膨胀,管理问题就会呈指数性增加。这种情况让创业公司的发展不但达不到创始人最初所预想的“以充足的人马来支撑扩张计划”这一效果,反而会给创业公司带来巨 大的管理成本甚至会导致混乱。没有管理能力的“将领”麾下的团队,并不能形成 开疆拓土的战斗力,可能只是一群乱糟糟的“乌合之众”罢了。因此,那些人数众 多的创业公司往往看上去实力很强;实际上能力和效率反而都降低了。创始人团队常意识不到这样的现象,从而自信满满地带着一群“准逃兵”攻城略地。
不败才怪!
·竞争对手迅速加入战局,扰乱市场
融资成功会让创业公司的知名度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一方面,这有利于公司与其
他潜在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也有利于加强公司在终端用户、潜在客户当中的曝光度,建立品牌和企业的超级可信度;另一方面,也会因为“树大招风”,而引起竞争对手的兴趣。乐观偏误使创业者忽视竞争对手的异动,只关注了 PR 带来的好处。在这种偏误的影响下,创业公司极易对扩张的困难预料不足。有实力的竞争对手, 几乎一定会在此时准备加入战局,翻江倒海。如果创业者在扩张计划中缺乏对竞争对手的考虑,就很容易遭遇失败。
·复制成本失控
有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大和小,非常不一样”。在人们的思维当中,由小变大,是一个线性增长的过程。从 1 开始,1+1=2,2+1=3,以此类推,一个很小的数字线性地变成了很大的数字。
但实际生活里,“大”所产生的复杂度会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呈现指数 级增长的特性。管理一两个人的公司、开 1 家咖啡馆,都是很小但非常简单的事情。
相反,如果公司人数达到 2 万之巨、咖啡馆有 2000 家,管理复杂度会急剧攀升。同样的道理,创业公司在小规模市场和用户区域中,对商业模式进行验证之后的结 果,未必一定会在大规模的市场当中成立。因此,常常会发生复制成本失控的现象。
规模小的创业公司容易在“小”的思维模式下,考虑商业模式的复制成本。而 一旦企业随着扩张计划的实施,规模激增,由小蚂蚁变成一头大象,商业逻辑就会发生变化,企业成本结构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就是一些大公司会死扣那一点点浪费成本的流程的原因。其主要考虑的是成本的传递性和流动性。举例来说,公司管理 2 个人,沟通成本很低,沟通效率也高;如果是一家有 2 万人的公司,沟通成本会急剧攀升,甚至有信息传递错误的风险。因此,为解决单单“高效沟通”这一 项工作所产生的问题,公司可能就要成立专门的部门、设计专门的软件,以确保层级之间的信息通畅。
还有,一家咖啡馆,基本上不需要在“供应链成本”这一要素上有什么考虑。 店老板抽空骑着单车,就可以到附近超市或者批发市场购买咖啡制作原料。但一家旗下拥有 2000 家咖啡店的品牌管理公司,就必须要考虑仓储、物流、库存周转率、资金
周转率等诸多影响成本的因素。如果咖啡店老板忽略这些复制成本,只把开店的费用做简单的叠加,高昂的边际成本就会摧毁公司盈利的企图。
低边际成本是纯互联网公司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互联网让扩张的边际成本大幅降低,每增加一个用户,只新增一些存储空间。因此,复制成本极低。而
2014—2015 年被炒作得“如火如荼”的 O2O 项目,正是由于线下市场开拓边际成本太高,造成无法高效率运作而迅速销声匿迹。扩张规模带来的复杂度,很可能造成复制成本失控。这也是我们一直建议为什么创业项目最好单点突破的原因。
以上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造成扩张计划失败的客观原因。当然,在实际情况中, 对“扩张”产生影响的因素可能会更加复杂。但经过深入研究,我认为,让公司在 扩张时期失败的几乎全部的复杂现象都可以归结于上述几点。成功的理由因人而 异,失败的原因总是那几条,找到了它们,我们就能知道该如何来制定“有勇有 谋”的扩张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