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场问答实录
1.问:变革转型中团队能否边学边实践?
答:可边学边干,但需把握三点:
前期借助外脑:在诊断、顶层设计阶段引入咨询专家(如
3 个月内完成架构规划)。
聚焦核心能力:优先培养 BP 的业务沟通与 COE 的方案设计能力。
小步快跑:分阶段实施(如先搭建 SSC,再推进 BP 转型)。
2.问:SSC 从业者如何应对职业挑战?
答:需从三方面突破:
技术能力:学习 Excel 高级函数、Tableau 数据可视化工具。
专业纵深:如从 “算薪专员” 转型为 “薪酬政策分析师”。
业务衔接:主动参与业务部门会议,理解薪资政策对业务的影响。
3.问:中小企业如何低成本启动三支柱转型?
段凤鸣解答:中小企业可采用 “轻量化三支柱” 策略:
SSC 外包或数字化替代:将招聘、考勤等事务外包给第三方(如 FESCO),或通过钉钉、企业微信等 SaaS 工具实现自动化,成本仅为自建团队的 30%。
BP 兼职化设计:由 HRD 或业务高管兼任
BP,聚焦核心需求(如关键人才招聘、绩效优化)。
COE 借力外部资源:与咨询公司合作购买 “模块化服务”(如 3 万元 / 次的组织架构诊断),避免全职 COE 团队的高成本投入。
4.问:传统 HR 如何应对 AI 带来的岗位替代风险?
段凤鸣解答:传统 HR 需从 “事务执行者” 转向
“价值创造者”,分三步转型:
技术工具赋能:2 个月内掌握 Excel Power Query(数据清洗)、Tableau(可视化)等基础工具。
业务场景切入:主动参与业务会议,用 HR 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战略议题承接:聚焦 “人效提升”“文化落地” 等高层关注的议题。
5.问:三支柱转型中如何处理员工抵触情绪?
段凤鸣解答:采用 “利益可视化” 沟通策略:
阵痛期量化说明:用数据展示转型前后的变化,如 “SSC 成立后,报销周期从 7 天缩短至 2 天,但需 3 个月系统调试期”,避免员工对
“裁员” 的猜测。
员工参与感构建:让员工代表加入转型项目组,例如让业务部门主管参与
BP 职责设计,确保 HR 政策符合一线需求。
激励机制绑定:将转型目标与部门 KPI 挂钩。
(二)专家总结与建议
段凤鸣老师强调:“三支柱转型不是 HR 部门的独角戏,而是企业整体管理模式的升级。成功的关键在于将 HR 的专业价值与业务需求深度绑定,让 BP 成为业务的‘翻译官’,COE 成为解决方案的‘设计师’,SSC 成为高效运营的‘保障者’。” 对于企业而言,需以
“体系夯实 - 组织优化 - 能力提升” 为基础,以 “高层支持 - 资源投入 - 变革管理” 为保障,逐步构建真正服务于业务的人力资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