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低投资、低成本、用户高参与

这些少则两三人,多则十几人的创业团队,发现并实践了前面提到的所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模式,一部分创业团队成功地由小变大,获得了市场的追捧,风险投资人和各个阶段的“助推器”也由此得到了丰厚的收益。在硅谷这样的“创业生态圈”中,创业公司成功后往往又以各种形式,将资本回馈给新的创业者,这种正向的循环让这个群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全世界的资金、技术、人才都被这种“生态圈”吸引进来,越来越多的政府希望在管辖地内孕育出和“硅谷”等量齐观的“创业生态圈”。

尽管世界上有许多城市都有复制“硅谷”的渴望,但是今天的创业者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依赖某个城市或某些优惠政策。他们不断地流动,一个创业团队的成员可以分散在世界各地,也可以在旅行中继续工作。因为现在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全球化平台,新的应用和服务都可以在平台上迅速搭建,交流可以无缝地进行。他们可以租用亚马逊提供的服务器;可以利用安卓和苹果的应用商店推出服务;加上Facebook注册就能获得用户的真实身份;支持Paypal或比特币付款就能完成支付;连接Twitter或Instragram就能让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轻易分享自己的体验……整个过程就像是“搭积木”一样,各种现成的模块和功能都可以不断组合。

甚至连创业本身都有了模板和“方法论”,连续创业者Eric Ries在开发一款游戏的同时,撰写“精益创业方法”博客,从自己痛苦的错误经验中总结:创业者往往花太多的时间考虑能否按期完成,或在预算内能否完成设定的功能,但是往往只有在产品上线后才开始得到真实的用户反馈,这些反馈很可能是与之前的预期不符,这样一来,大量的资源就被浪费在用户不喜欢的功能上。更好的方法是将想法细分为不同的假设,利用最少的资源验证这些假设,如果用户认可,则假设成立,再投入资源实现或扩大这些已经被证实可行的做法。在一家初创公司,每天可以验证几十个假设,每周都会发布新的版本,在“快速迭代”中,用户群与企业共同成长。众筹网站的崛起、小米的“参与感”营销和早期淘宝网的社区建设,其实都在利用这种方法。

为什么低投资、低成本、用户高参与的“快速迭代”的创业比过去的集中投资、规模制造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回到前面一直在用的比喻,单细胞生物的繁殖与各种各样的生命体构成的“生态圈”,哪个能创造出多彩的世界和无尽的可能性?

让我们从工业社会的早期开始,回顾一下价值创造与产业形态走过的历程。我们可能会发现,今天的互联网生态圈不是突然出现的,它其实是单调重复的“产业链”经过多年发展后的升级。

20世纪初,亨利·福特刚刚创办了自己的汽车厂,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产能、减少损耗,他开始不断地吞并汽车的零配件商,将触角延伸到汽车制造的各个上游环节。福特公司不仅制造几乎所有的配件、组装成品汽车,甚至为了配置出轻便又坚韧的钢材而架起小高炉,自己研制合金钢。福特还收购了煤矿,并控制了从煤矿到汽车厂的铁路确保运输。一言以蔽之,福特希望把整个产业链条都集中到企业内部完成,他的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福特T型车的产量达到1500万辆,是至今未破的记录。

为什么在那个时候将整个产业链合并到一个企业中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想一想亨利·福特当时的创业环境,虽然技术的发展已经制造出了石化燃料驱动的汽车,但是整个社会提供的配套环境都是手工作坊式的。工人们在作坊里走来走去,大部分时间耗费在存取工具、材料上,就连锅炉都需要不断有人将里面的轴柄由弯曲调直……福特的方式是将每件工作细分到最小的工序,然后让每道工序都能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人手握工具,无需移动,让材料不断地送到眼前,不仅创造了“流水线”作业法,还是一种跨行业的可以通用的新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比手工作坊式的方法效率高得多。因而,亨利·福特的扩张在当时可以无限延伸下去,每到一个新领域,他就可以用“工业化”的方式改造“手工作坊”的方式,每一次都能获得更高的产能和利润。

但是,当整个社会都已经接受了“流水线”方法,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已经在效率和产能方面历经打磨后,再将全部的生产体系容纳在一个公司里,效率变得低下了。因为垂直的管理体系能控制的规模有限,管理学中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原理:一个人能直接管理6~7个人。公司规模越大,在垂直管理体系下,层级越多。层级多的组织,在反应能力、竞争力上都会下降。因为所有的信息都要层层传递给最高层,最高层汇总后做出决策,再层层传递到基层。“大公司病”就是形容低效和浪费的专有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