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途径:伦理建设的正道和歧路

谈企业伦理前,我们先从最一般最普遍的意义上,看看伦理是怎样形成的。

心理学家有一种说法,知识是成年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的,而品格是童年就形成的。所谓“三岁看老”或“五岁看老”,看的肯定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人品和教养。不管心理学的这种说法对不对,伦理肯定与个人经历紧密相关。专门撰写过《商业中的道德》一书的安德鲁斯(哈佛商学院教授)说:“我们不要忘了,个人的道德品质是远在加入公司以图谋生之前,通过家庭、教堂、学校等方面的影响下形成的。”在他看来,企业伦理的滑坡,不是那些没良心的企业家“一有钱就变坏”,而是他们“本来就是坏坯子”。企业高管的道德败坏,源于过去的家庭教育、宗教影响、学校训练三重关口统统失效。现代社会的选拔系统,又侧重于技能,导致这些人的品行缺陷带到企业之中,一旦在经营活动中有了条件就会发作出来。对此,仅仅问责于企业本身是远远不够的,甚至问责于学校教育也是不够的。正如安德鲁斯说的那样,“由于受到近来道德疲软导致的那些声名狼藉的案例的鞭策,很多商学院开始努力在选修课和必修课中重置伦理课,但即使这种努力取得的成效远超过他们的预期,情况也不会好多少。”9

中国有句很流行的话:不管什么事情都要“从娃娃抓起”。在其他方面,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从娃娃抓起”有可能是扯淡(尤其是像计算机技术之类,凡是技术性的东西,都是现学现用,只有基础性的东西才需要从小积淀),而在伦理建设上,“从娃娃抓起”不失为至理名言。然而,现在的那种“抓法”,能不能抓出效果来,大有疑问。因为道德不是开设几门课程,作几次讲演或者报告能够促成的。关于道德的形成,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有个术语完全可以借用过来,这就是由“习得”养成的“惯习”。而这种习得,不是简单地从试卷、从标准答案得来的,而是从父母的一言一行、老师的行为举止、人际之间的潜移默化形成的。当口头说的与实际做的不一样甚至相反时,所谓道德教育,充其量也就像电影《顽主》中那个伪善说教的“赵老师”,只能遭到社会的戏弄和反讽(王朔给这位思想工作专家起名赵尧舜,使人由不得联想到“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神话,联想到道德理想国的破灭)。

当然,企业并不能因为社会问题而减轻自己的伦理责任。企业的伦理状况,表现在总经理以及整个高管层对公司的潜移默化影响上。如果总经理在义正辞严的大话下面不经意而流露出来的是小人算计的猥琐心态,那么,他就是在给员工上了一堂十分有效的反面教育课。这年头,员工是很难被糊弄的。这正是为什么“显规则”怎样强调也无济于事,而“潜规则”不用声张就通行无阻的原因。

当然,潜移默化式的伦理建设,路途遥远而且困难重重,几乎没有立竿见影的任何可能。但这是惟一的正途。凡是试图进行速成式道德培养的,等于给伦理服用兴奋剂,也等于给蛋白质检测添加三聚氰胺。在这个问题上,所有捷径,尤其是那种很诱人的捷径,走到最后都是弯路,甚至有可能倒退得更远。尤其是那种心口不一的“学习”,实际上等于促成伦理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