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是社交货币的流转

让产品成为社交货币,就是让产品有自主传播性。产品能够自主传播,就能够用专业方式加大、加速传播。

江小白创始人陶石泉说:“当商业与传播发生矛盾时,宁愿放弃商业。”因为多数商业传播,商业的痕迹太浓。

让产品成为社交货币,就是商业与传播的完美结合。

有传播,一定有商业;有商业,不一定有传播。只有把商业包装成社交货币,商业与互联网传播才不矛盾。

产品的IP化,就是为其传播赋能,成为社交货币。

让产品成为社交货币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需要谈资,谈资是避免尴尬和获取认同感的重要方式。社交货币说通俗一点,就是谈资,让产品成为社交货币就是赋予产品可以谈论的价值。

杜国楹在谈小罐茶的产品打造逻辑时,其中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形象包装和品牌背后的故事,让产品本身成为可以谈论的话题,从而避免了商务社交中的尴尬。

很多品牌也深谙此道,比如海尔通过洗衣机立币大赛(在高速运转的洗衣机上将硬币立起来),也很好地吸引了大众的围观,让最新推出的产品成为人们热衷讨论和分享的话题。

泸州老窖推出了一款香水酒,酒瓶外观设计成香水的模样,更妙的是,这是一款真的香水,可以喷还可以喝,结果,这种看似不搭边的跨界充分调动起了大众的好奇心,话题讨论的热度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升温。

与之类似的还有可口可乐推出的化妆品套装,肯德基推出的炸鸡味唇膏,某电动车品牌为了宣传其产品的防盗性能举办的广场开锁大赛……这些都是为产品植入话题的方式。

巴奴火锅的小油条,因为“能吃出麦香味”,所以能成为谈资。

图6-1 巴奴火锅的小油条

让产品本身成为话题,是赋予其社交属性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但并不是所有话题都能激发人们分享和讨论的冲动。通常,我们会比较倾向于分享那些可以使我们的形象看起来“高富帅”或“白富美”的内容,因为分享的话题本身就代表并定义了我们自己。

所以,产品要想成为一枚具有强大传播力的社交货币,就必须自带话题,而且这个话题还能为分享者形象加分,比如证明自己见多识广、幽默、有品位、有爱心等。

标签化,让产品具备象征性

社交活动的基础是角色化,即每个人都有一个可识别的、确定的身份,我们的言行都受角色的控制,同时,我们也会根据交往对象的身份来设定不同的交往模式。

我们的身份或者角色是由很多标签组成的,比如教师、医生、父亲、儿女这些属于一级标签,时尚、保守、勤奋、懒惰、好人、坏人、幽默、见多识广等属于二级标签。一级标签基本是中性的,并且不易改变,而二级标签则带有褒贬,并且处于变动之中。

所有人都希望得到一个好的标签,比如时尚,我们喜欢穿光鲜亮丽的衣服、购买最新款的包包、出国旅游、追星、尝试各种新鲜的东西,都是为了能够活成别人眼里的时髦。

而消费则是获取二级标签的重要方式。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消费已经不是个人的事,而成为相对于别人的事。我们消费一部分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更多是为了获得心理的满足,表达自己的个性、品味、身份,用消费品来重新定义我们自身。

因此,互联网时代,千万不要试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满足所有人意味着没有差异化,没有差异化就失去了标签属性。要致力于成为少数人的首选,成为他们身份的象征,当一件商品能给用户带来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时,那么,他们会非常乐意在外人面前炫耀自己是它的消费者。比如果粉、米粉、罗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