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得不说的学术推广误区

在《医药第三终端地县总业绩倍增》培训课上,2个学员相继问笔者:王老师,我们过去给诊所医生培训技术,教了很多,为什么对产品上量没有作用?

关于基层诊所市场目前的学术推广,不得不说几个常见的误区:

(1)把技术会销当成了学术推广;

(2)教会医生很多技术等于销量;

(3)只有会议没有系统性设计;

(4)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学术推广;

(5)学术推广初心走偏。

给诊所教技术,通过培训班学习压货销售,这叫技术会销。

1)技术会销不是学术推广,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三终端过去粗放式营销,靠的是手段制胜,如买赠政策和促销活动,这是典型的从降低客户采购成本上做文章的方式方法。

从送锅碗瓢盆到送彩电冰箱、送旅游,2012年以后突然兴起了送医技医术。以绿色疗法和特色疗法所宣称的适宜技术培训为代表,技术+会议销售成为主流手段。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很多人并不知情,只是看着别人那样干,自己就跟着干。技术会销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医生天然有学习提升的需求,送技术是一个销售手段,直白一点,这只是压货的工具而已,和以前送赠品抽奖没有本质区别。

而学术推广不同,学术推广是医药行业通用的,有规律可循的战略和策略,不是手段。

产品价值的塑造和放大,是销售的核心工作。而能放大药品价值的就是学术,就是推广附着在产品背后的知识创造体系,通过这套知识体系来服务医生,促使医生用更优化的方案和更经济的药物服务病人,这就是学术。

比起用来压货的送学习、送培训这些技战术,学术推广是持续向目标医生传递信息和改变处方观念的体系,是机制,是企业营销的最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

明白了学术推广和技术会销的本质不同,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你教给客户那么多技术,但跟产品上量毫无关系了。

2)教会医生很多技术不等于有销量。

产品和技术之间有三种关系,一种是零关系,一种是弱关系,一种是强关系。比如,你教给客户的是小儿推拿、小针刀、灼烙等,但你的产品跟这个技术没什么必然关系,这就是零关系。

第二种是弱关系,比如,你教给客户的是诊疗方案,方案中用的产品按通用名来选择,有很多种,而你的产品只是其中一个。如某贴敷疗法,贴敷就是一个介质,医生学会透皮疗法后有很多的选择,这就是弱关系。

第三种是强关系,无论是技术还是解决方案,必须要用到你的产品。比如,AZ的雾化中心,推广雾化时,用药选择只有激素、支扩剂和痰液溶解剂三种。再比如,鼻腔清洗介入疗法,技术和冲洗用药、耗材必须一一对应,医生才能开展这个项目,这就是所谓的强关系。

强关系和弱关系都叫学术,而零关系只是用技术来压货,对产品的动销上量没有任何帮助,再加上教的一些技术基层医生很难落地,仅仅是凑了个热闹而已。

再来看最近一年,各地市场兴起的中医师承班、经方学习班,各种所谓的中医培训的技术会销,其实也是一种弱关系的学术。

技术会销不是学术的全部,仅仅是学术的一种。学术是产品上量的杠杆,产品要上量,要动销,还得系统地进行学术推广。

3)系统的学术推广要解决系统性问题,包括对谁讲,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关键信息是什么,相关证据在哪里。

对谁讲。对基层大夫讲,因为对象不同,学术课程的内容就不同;

讲什么。前面说过,讲广义学术,临床学术通俗易懂,内容介于科普和专业之间,产品学术讲自己产品的FABE和竞品比较分析,经营学术讲如何进行医患沟通,以及快速提升门诊量;

怎么讲。通过学术会议、视频直播、专业期刊、线上学术会、全科医生培训、中医专长和师承培训、真实病例研究、基层好医生选拔比赛等进行讲解。学术推广的形式很多种,找到属于企业自己的信息传播平台和阵地即可;

谁来讲。由产品经理、学术老师、外聘的专家顾问等来讲;

关键信息。产品学术观点和概念,如修正肺宁颗粒的“呼吸系统的清道夫”,好好黄芪颗粒的“补气良药,慢病基础用药”,好医生药业的康复新液的“修复胃黏膜”,环猴耳颗粒的“中药抗生素”,保儿宁糖浆的“中药免疫调节剂”,四味脾胃舒颗粒/片的“脾胃论”等。

相关证据。医学是实践科学,化学药讲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形成的循证医学结论,文献、临床指南等,中成药讲历史、讲传承、讲经典方剂讲故事等。

4)三终端按照推广等级来划分有三类:一类是普药,二类是半新药,三类是新药。

普药有5大特点:① 普通,终端有高认知度,不需要多少学术教育,如阿莫西林、甘草片等;② 常用,用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板蓝根颗粒、抗病毒颗粒、补钙补锌补充维生素;③ 便宜,零售、批发价格便宜;④ 生产厂家多,一个文号至少有5家以上的厂家持有;⑤基本药物目录里很多产品都属于普药。

新药是独家或者文号少于3家的产品,是市场没有认知基础的药品。新药中有一类产品有特色,容易制造学术概念、传播概念和话题,又叫特色药,如藏药、蒙药、维吾尔族药、苗药等。

半新药介于普药和新药之间,是独家或者少于5家的产品。

独家产品的半新药多见于有多年临床基础的药品,是终端和消费者都熟知的,如蒲地蓝消炎口服制剂。

有2~5家文号的产品,如复方甘草氯化铵口服制剂,相比复方甘草口服制剂,属于半新药。再比如,多索茶碱注射剂,相比氨茶碱注射剂,属于半新药。

半新药的优势在于:1)比普药文号较少,有竞争壁垒;2)有一定的特点,可以进行一定的学术推广;3)比新药更容易教育终端客户。

劣势在于:1)相比价格便宜的普药,半新药价格敏感度高;2)市场一旦教育成熟,容易被同类产品模仿和跟随,甚至杀价。

理论上讲,凡是公司确立为核心品种的药品,凡是要在第三终端立足的药品,都适合学术推广。无论化学药还是中成药,无论创新药还是仿制药,无论器械还是保健品,只要找到学术推广这把钥匙,就可以打开成功之门。

但从三终端销售产品的过程很明显可以看出,普药是不太适合做学术推广的,半新药和新药才适合学术推广。

最后有一点误区不得不说,那就是推广初心不能走偏。

药和医都是治病救人的高尚职业,药品厂商有责任和义务向基层医生传播正能量、正方向及正确的价值观。

医药代表协助医生提高医术,为患者解除疾苦,本是己任,却在利益的诱惑下,丧失基本价值观,致使误导基层医生的故事频频上演。

医生济世救人,造福大众,积德行善,是很高尚的职业。如果医生的价值观是唯利是图,你教给他再多的学术也是枉然,只会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一次培训场合,有学员朋友问,基层的学术推广很乱,你怎么看?笔者回答,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但我们怎么做是我们的事,只要我们秉持正确理念、不忘初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