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立道

参伍注:比较检验。之道:行参以谋多,揆注:估量。伍以责失。译:通过严格核查来谋取功效,通过交互衡量来追究过失。行参必拆,揆伍必怒。译:严格检验,必须对臣下的言行进行解剖;交互衡量,必须对臣下的过错加以斥责。不拆则渎上,不怒则相和。译:不进行解剖,坏人就会轻慢君主;不加以斥责,臣下就会朋党为奸。拆之征足以知多寡,怒之前不及其众。译:进行解剖的结论足以看出臣下事功的多少;严加责罚之前,不要把意图泄露给众人。观听之势,其征在比周而赏异也,诛毋谒而罪同。译:观察臣下行为和听取臣下意见的一般情况是:臣下有紧密勾结的迹象,君主就奖赏那些与之离异的人;臣下知道奸情而不告发,君主就将他和坏人治同样的罪。

辨事之是非,辨人之曲直、贤愚、忠奸,是万政之基础,对此韩非子给出了一个总方法论:参伍之道。什么是参伍之道呢?就是多方面比较、检验,以参开、以伍合,通过开合比较来验证功效,比如以行验言、以果证因、以终知始。

韩非子提倡以“参伍之道”对臣下严格问责,如果不对臣子的言论进行解析,坏人就会轻慢君主,不严厉斥责,臣下就会朋党为奸。在严加责罚之前,一定不能把意图泄露给任何人。

如果发现臣下有相互勾结的迹象,就奖赏那些与他们离异的人;如果发现臣下知道奸情而不告发,君主就将他和坏人治同样的罪。

言会众端,必揆之以地,谋之以天,验之以物,参之以人。四征者符,乃可以观矣。

那么如何分析臣子的言论呢?韩非子提出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1)​ 根据地利加以衡量;

2)​ 参照天时加以思考;

3)​ 运用物理加以验证;

4)​ 适应人情加以分析。

这四方面的情况都符合了,就可以了解是非了。然后韩非子又详细列举了一些细节性的操作经验:

分析臣下的言论,用以了解他对君主是否忠诚;从不同角度观察臣下,从而了解他各方面的表现;掌握亲眼目睹的情况,以便了解臣下的反常行为。

1)​ 一人专职,使亲近宠幸的臣子有事可干;反复强调,让出使远方的使者感到畏惧。

2)​ 列举往事来了解臣下的旧况,接近臣下以便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安排臣下道远处工作以便了解他们在外的表现。

3)​ 掌握已经明了的情况来探问还不清楚的事情,用运用诡使方法来杜绝侮慢行为。

4)​ 用正话反说来探明自己疑惑的事,从反面考察来了解隐蔽的奸邪活动。

5)​ 设置谏官来纠正大臣的独断,举出其错误来观察奸臣的动静。

6)​ 公开宣传劝禁的内容,引导臣下避免过错;谦恭下士,观察臣下是正直还是奉承。

7)​ 宣布已了解的事情以便揭露未被发现的坏人坏事,促使坏人内部争斗以使他们自行瓦解。

8)​ 深入探究一件事情的真相,使众人有所警戒;故意泄露不同的想法,使坏人改变企图。

9)​ 遇到类似情况,要通过检验弄明真相;列举臣下过失,要指明他的根本毛病。

10)​ 知道臣下的罪过,就要对他的罪过用刑,以便禁止他的私威;暗中派使者时时巡查各地官吏,以便了解他们是否忠诚。

11)​ 逐步更换官吏,以便离散勾结在一起的奸党。

12)​ 君主和臣下约定,要他们告发上级:针对相国,就和廷臣约定;针对廷臣,就和他属下的官吏约定;针对军吏,就和兵士约定;针对派遣的使者,就和他的随从人员约定;针对县令,就和他任命的属吏约定;针对郎中,就和他的侍从约定;针对后姬,就和宫女约定。这就叫做条达之道。

最后韩非子再一次强调了保密的重要性,假如把臣下的告密和要办的事情泄露了出去,君主考察臣下的政治手段也就无法施行了。

【评】:

现在政府机构和企业的管理风气有一点很不好,就是过于依靠KPI。从韩非子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考核问责是要把握整个过程的,绝非仅仅依靠最终的KPI就能达到目的。

“立道”这一小节的内容可谓最浓重体现了“帝王术”的色彩,其“参伍之道”的大宗旨是没问题的,大部分细节层面的操作指引也很有借鉴意义。但少数方法忽略了方法本身的副作用,比如阴使下级告发上级,在个案上,或许能有效解决问题,但这种方法本身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会改变组织氛围,总言之是的得不偿失的,不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