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念一致原则

厂家跟经销商的关系与婚姻关系有非常多的相似点,一张结婚证书把男女双方未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但是领了证不代表婚姻幸福,如果价值观不一致,白头到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厂家与经销商也是通过合同把双方的业务联系在一起,签了合同以后,如何共同经营,把这段关系延续下去,关键是理念一致。所谓理念一致,即双方的基本价值观一致及经营理念一致,这个比双方合作是否有利可图更加重要。

厂家和商家一个生产一个销售,如果没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当然无法合作,但仅有经济利益双方就能够愉快持久地合作吗?看一看企业现在的经销商,有多少还是10年前的,厂商在初期尚能精诚团结,到后来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除了利益冲突外,恐怕还有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巨大差异。

笔者受邀回到曾经工作过的企业在其经销商大会上演讲,发现台下几乎80%是我不熟悉的面孔。其实,利益冲突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还是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冲突。

如果经销商对于厂家的经营思路不能理解、不接受、不配合,暂时的利益也许能使得双方有短期的合作,长期合作必定会遇到诸多麻烦和难以跨越的鸿沟。

1.价值观不同,评判是非没标准

厂家如果碰到价值观完全不一致的商家,那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我在企业上班的时候,个别经销商跟我讲:“我没有办法付款,我也没有收到钱,拿什么给你?”听到这样的话,我很诧异,显然我们不是一个频道的人。对方认为,没有收到钱,不能打款是理所当然的,而且理直气壮。

有些强势的商家将厂家视作“唐僧肉”,仗着与项目业主的关系好,动辄向厂家提出各种要求,要欠款要特价,或者延迟付款长期占用厂家资金,使厂家无利可图甚至亏损,还说:“你们是国际大公司,亏点钱是九牛一毛。”商家和厂家无论大小都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商业的本质就是交换,双方都有各自的利益,不存在一方无原则地让步。当这样的道理对方不认同时,就不是一路人,长期合作是很难的。

2.经营理念不同,鸡同鸭讲难沟通

有些经销商说:“你们厂家应该在当地做一些广告,这样才好销售,某品牌在当地的影响力就比你们强,没有广告支持,我们很难做啊!” 剖析一下这个经销商的经营思路,想销售好厂家的产品,广告支持要到位,商家只要等客户上门就行了。“你们厂家”这样的话,说明对方把自己定位成厂家的对立面,他不认为自己和厂家是一条船上的合作伙伴。有些商家不遵守游戏规则,跨区域低价窜货,还理直气壮地说:“你管我卖什么价格,你给我货,我给你钱,不就两清了吗?”把好好的市场搞得一团糟,极大地损害了厂家和其他同行的利益,有这样的理念和经营思路的商家,厂家还能继续跟他合作吗?

3.有麻烦别找我,我只是个“搬砖人”

工业品一般使用周期较长,谁也不能保证产品使用过程中没有故障发生,有些经销商遇到质量问题和售后服务问题,只是做甩手掌柜,一味推给厂家处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变成一个局外人。经销商是厂家服务的延伸者和执行者,如果经销商没有“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也没有为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其量是一个“搬砖人”,很难有长期存在的价值。这样的合作伙伴只能是前进道路上短暂的同行者,最终跟不上厂家快速前进的步伐而被淘汰。

厂商短期合作靠利益,长期合作靠价值观一致。

是否有共同的愿景?

是否认同公司的文化,认可公司的品牌?

是否愿意遵守游戏规则?

是否愿意为较长周期的业务投资?

是否认同价值销售?

是否有开拓精神?

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趋同,对于厂家选择合作伙伴很重要,甚至超过业绩、能力、实力。

经营理念无对错,每个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都不同,但如果合作双方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有巨大差异,期望对方为你改变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一个有长期战略目标和市场规划的公司,把理念一致放在经销商选择四个原则的首位也不奇怪。

有一个学员,是美国某可靠性试验仪器在中国的总代理,他的业务非常成功,以至于每年到美国本部开年会,都是上领奖台受表彰的。他分享了最初与厂家达成合作的案例。他最早的职业是会计师,后来做过外贸,都不太顺心。正好有一个机会到美国出差,机缘巧合遇到他现在合作的厂家,厂家在可靠性试验仪器行业是佼佼者,他们当时在中国有一家合作伙伴,做了将近十年,但生意做得一般。因为美国本土市场做得非常好,产品也不愁卖,所以厂家也不在意中国市场。学员主动与厂家谈合作,厂家意识到,中国市场做了十年也没做起来,应该更换合作伙伴。

后来,美国亚太区CEO专门飞到中国,就代理合作的事宜与他做了深度的沟通。

CEO问:“你以前做过同类产品的业务吗?”

学员诚实地说:“我们以前只做过外贸,内贸没做过,更不要说销售试验仪器了。”

CEO接着问:“你没有做过同类产品,也没有销售经验,怎么能保证把我们的业务做好?”

学员是这么回答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把这么好的产品引进中国市场。”

同时,针对中国市场潜力分析,他也做了很多功课,中国市场有多大的需求、目前的竞争对手是怎么样……CEO听了以后还比较有兴趣。结果,CEO回国后把品牌交给学员做了,只有一个条件,完全按照厂家的思路和游戏规则开展业务。

我很好奇,说:“你没有销售经验,也没有成功业绩,厂家为什么要把这么重要的产品交给你代理?”

学员说:“其实CEO也接触过不少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都是一个套路,吹嘘业务做得有多厉害、有多少客户资源……”

后来,CEO对学员说:“其实,我们并不在意经验和业绩,甚至没有销售经验的小白更好,中国销售伙伴的经验反而是负资产。”因为他们的业务模式比较独特,主要靠行业峰会和技术研讨会开拓业务,邀请大企业的技术总监、研发总监参加技术研讨会。会后的客户跟踪等工作,厂家专门派人指导他,怎么拜访客户、怎么销售产品、怎么签合同……每周根据厂家的要求交销售报表。学员是完全执行,几年以后,他把这个产品在国内做了起来,并成为中国区总代理。

这似乎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这家美国公司为什么选择学员,而不是其他更有实力、经验,也有成功业绩的合作伙伴?我猜想对方认为,双方有共同开拓市场的愿景,合作伙伴认同企业品牌,愿意100%按照厂家的经营思路来开拓市场。即使没有思路,也比有思路但与厂家的经营理念背道而驰强。我跟学员开玩笑:“你类似于大公司来大学校招被录取了。”这家美国公司只是把理念一致作为选择合作伙伴的重要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