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伟教授:我以前学哲学的时候曾经读过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他在书里面对人类的认知能力提出了他的看法,认为人的理性对世界的认知是非常有局限的。
学习了佛法以后,我发现康德认为人类认知有局限是非常有道理的。但西方的哲学家们只是提出了理性认知局限的问题,并没有找到解决之道。他们只是告诉了世人,人类不可能通过认知来达到真实的世界,但怎么样达到那个真实的世界呢?他们没有回答,也没有办法回答。这可能就是哲学跟佛法的区别。我学习佛法以后感觉到康德提出的问题在佛法里是有解的,我觉得禅其实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希望师父从这个角度来跟我们开示一下。
大愿法师:禅其实是不可说的,说就已经不是了,但是虽然说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但是在这个不可说之中作为人类的一种沟通方式也仍然有一些善巧方便。我们可以先就刚刚说的康德的三大批判之一,也先从哲学的角度来进入。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洞穴假说,他认为人被自己的感官、认知水平、理性思考所局限,人类本身能达到的高度是很有限的。就像一个囚犯被囚禁在洞穴的底部,而且被锁链捆住,他不能回头,只能看到前面的洞壁,背后有火在燃烧,然后物体的影子投影到洞壁上,囚犯看到影子就以为是真实的东西。
同样的,我们通过感官、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世界,我们以为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但是不知道其实是一个投影的世界,这是人本身的一种局限性。
但是禅早已解决了这个问题,非常明确地说我们要超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不管怎样都是在二元对立里面,要能超越二元对立才能见到生命的真实相,这个是禅存在的本源。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个悖论:我们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世界,但过多的理性思考,就会卡在“想”里面,卡在大脑虚构的世界里面。所以我们要少用脑多用心,少用想多注意,这样就能回到当下。这就是禅的方法,也是禅真实去开发生命觉醒的途径,本质上禅就是指生命的觉醒。
曾伟教授:我觉得常人都通过感官和第六意识来认识这个世界,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感觉。理性认识指第六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考、思想。常人跟这个世界打交道无非就是这五个感受,五个感觉,加上大脑的思考。
康德批判人类的理性,其实还是围绕这六个方式,他知道眼、耳、鼻、舌、身产生的感觉是不准确的,因为感受总是很模糊、很自我,尽管很鲜活,但是主观性比较强。比如说疼,这种疼跟那种疼有什么区别?很难用一个“疼”字把各种各样的疼表达清楚。
通过五种感官来认知这个世界肯定是不精确的,于是人类才产生了理性的思考,对世界的认识可以更系统,更精确。前面五个是感性,后面一个是理性,弥补了我们很多的不足。但是最终理性还是到达不了真实的彼岸。
师父,您认为是否存在另一条到达真实彼岸的通道呢?
大愿法师:我们从管理禅的角度来说说开发生命觉性的方法。
首先,科学成就一切,佛法肯定一切,我们也不要否定前面的五根对五尘,即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产生的五种觉。事实上禅就在其中。
康德从他的角度,从凡夫大脑的角度,认为凡夫的感觉、感官是不稳定的,第六意识也是不可靠的,这个对不对?从他这个层面应该是对的,但是从禅这个角度可以超越他。
为什么?前五根对五尘而产生的各种觉和识,其实在当下就可以成就、开发、觉醒。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照样可以把生命觉性开发出来。
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我们深入来看就是在前五识之中开发了觉性才会有创造。比方苹果落地是一个很平常的视觉现象,但是牛顿通过观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靠的是看到苹果落地,深入思考,超越常人地深入思考,更深入透彻地挖下去,就挖到了生命之泉,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也是如此,蒸汽升腾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唯有他更深地挖下去,最终发明了蒸汽机,虽然只是工具技术,但是它带来了工业革命。
不做任何否定,只是更深地挖下去,更深地保持觉知,挖到生命的源头活水就对了。既然感官意识都不稳定,那要靠什么呢?靠能量,靠提升我们生命的能量,从觉性的开发之道来说叫养气。文天祥有正气歌,孟子也说养浩然之气,所以管理禅一定要真正落地,因为这样才能接地气,才能养气。
我欣赏欧博的就是很善于把一切都落地,不尚空谈,这就对了。企业管理动作一定离不开眼、耳、鼻、舌、身,不可以离开这个另外找一个方法,这样就偏了。事实上一切都是生命力的展现,一切都有觉性,同样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照样有觉性,我们要让其有源头活水,沛然不绝。怎么办?需要深挖,深挖需要开发能量。
打个比方,我们读一些经典,可能读一遍不一定读得懂,因为经典的能量级很高,如果我们的能量达不到的话就会不相应。很多人读佛经,读一会就昏昏欲睡,因为他的能量级跟佛经的能量级差太远了,但是他只要一直深挖下去,他会越读越欢喜,这本质上是能量的共振和共鸣。
所以,前五识觉性开发的解决之道就是养气,这是第一。养气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把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成所作智是创造法则,也就是创意,也就是我们在感知世界的时候所产生的觉性的智慧。
第二,对于第六意识我们可以怎么办?从凡夫自身现有的大脑思考的角度来看,确实一直活在大脑想出来的虚构世界里,一直在自己给自己编故事,就变成了我们种种的状态。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如果停留在意识层面,我们会被过去的经验所绊倒,被现在的执着所累倒,被未来的想法——大脑构建的、思维规划的想法——所吓倒。从这个层面来说似乎是没有什么途径,但是仍然有途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路径,会受到他的知识结构和学识等的限制,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每个人的理性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要跳出现在的思考方式——那些我们习惯用的,觉得很有效的思考方式。只要能从中抽离出来就可以有新的视角,从新角度来看原来的思考方式,就加了东西进去,然后来反思我们的思考方式本身。这样在原有的心智模式里加一个对原有思考方式的“觉”在里头,那就是“妙”,就是妙观察智。这就把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
思考是不可避免的,大脑一定要思考。不是思考有问题,而是对思考的路径依赖心有问题,对自己的思考方式起了执着心,是这个执着有问题,不是认知有问题。我们肯定要认知世界,不认知世界那就变成木头了。
事实上还有一点,佛法明确告诉我们前五识都离不开第六意识,那个意识叫五俱意识。前五识任何一识起来,意识都跟在其后,所以否定意识是不可以的。
不要作任何否定,只是需要不断地把生命的活力、能量灌输进去。一直在当下深挖进去,能量涌出来,让其灌进去就对了。我们本来的生命如果没有充沛的源头活水,就像一株枯槁的禾苗,现在把泉眼疏通了,那么所有的禾苗都会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就对了。这就是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为黄金,化腐朽为神奇。本质上都需要靠生命的源头活水。
第六意识我们当下可以将其开发成为妙观察智,这是企业发展的本质,也是管理禅具体开发每个人觉性的方法。而企业生产产品是需要依靠成所作智的,每一个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五根产生了五识,在里面开发出成所作智就对了。然后从企业管理的社会化层面或者说处理与顾客、社会、员工的关系来看要开发出平等性智。
为什么?因为从生命个体来说,凡夫有第六意识,更深入的有第七末那识,就是我执识。就像凡夫要破掉我执一样,把凡夫的我执识、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企业也要破掉我执。要全然对社会开放,对顾客开放,对员工开放,跟顾客互动,跟员工互动,创造价值。
其实菩萨都是被折磨出来的。禅师要教弟子,比如弟子问一个问题,他一定是用弟子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回答,或者用让弟子心里最难受的方法来回答。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舒适区,当弟子问师父的时候他心里面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想着师父可能会怎么回答。如果师父讲的跟自己想的一样,他就很开心,但这刚好就养了他的我执心。不可以这样,就偏偏要刺痛他,打破他心智的围墙。
局限被打破后就转成妙观察智了,这里概括来说是两个字:养心。
第一养气,第二养心,第三是养什么?养和。前面讲了在企业管理的社会化过程中我们其实考虑的有三个法则:创造法则,利他法则,和谐法则。怎样跟社会、顾客、员工能够“和”?“和”需要依靠平等性智。平等性智不单单是开发企业内部老板、管理层和员工的智慧力,生命本源的智慧,而且是同时激活了顾客的生命活的智慧、全社会的活的智慧,这个影响就一层一层到达整个社会。我们提供产品可能还在其次,我们能够输出的生命活力的激发,激发全社会的生命活的能量,让整个社会提升,让人类的灵性生命觉醒,这才最珍贵,是最大的价值,本质上归到两个字就是“养和”。
第四是养德。养德是什么?就是大圆镜智。因为你是跟天地之德在一起的,整个就是大圆镜智。大圆镜智也就是将我们的生命力、生命觉醒灌注在一切相之中,体现在一切管理动作之中,所有的相完全没有遗漏地被全面覆盖。
像欧博的滚动式排查,因为事情处在无常之中,你就得一直跟随它,一直发现问题,马上察觉,马上觉知,马上处理。这样生命的觉醒就无处不在,这就是大圆镜智。
曾伟教授:师父讲得太好了。提问题的时候我也有一个舒适区,我想好了师父会顺着哲学的思考怎么展开。师父现场就给我做了示范,怎样在鲜活的当下去吸收新的能量,然后去激活自己的能量,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种感应,就像我每次跟师父对话,感觉不是知识和信息上又得到了新的说法,而是一种能量的激发,内心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