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艳玲:是什么限制了我们对未来组织的想象力

一家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似乎总是问题不断,大企业在为“大企业病”而头疼,面临着这些问题:如何重构组织惯性力量,摆脱“谁都认为企业管理有问题,但谁也不对此负责”的现状?如何激活组织的创业激情,开创新局面?中小企业也面临成长的烦恼,比如有很多机会摆在面前,企业却无法有效组织力量全力争取机会,或者是企业业务量增加,但是人才匮乏,无法跟上企业发展的节奏。

管理学家运用管理学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他们尝试用过去的成功经验解决问题,却发现效果不佳。当我们抛开这些表层现象,追溯问题产生的根源,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都指向“组织”的问题,比如组织结构、组织生产方式、组织运行机制、组织进化的逻辑。

然而,当我们进一步思考有关组织的问题时,却产生了新的困惑:迄今为止人类合作的最佳范式、过去和此时正在被我们所深深依赖的“组织”是否还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如果不能,我们应该怎么办?

或许是深陷既有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问题之中,我们不自觉地做了自己思想牢笼的“囚犯”。那么,是什么限制了我们对未来组织的想象力?在世界范围内一些不同规模新型组织的诞生及一些传统组织的变革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麦肯锡咨询公司前资深合伙人弗雷德里克·莱卢从人类意识发展阶段的大视野出发,在观察和研究了世界范围内的一些新型组织后,提出了“人类现有组织模式的局限”这一理论,他这样说:“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财富,延长了人类的寿命。所有这些非凡的进步并非来自于个人行为,而是出自人们在组织中的合作。”

“现代组织在不到两个世纪里为人类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进步。如果没有组织作为人类合作的载体,人类历史上新的进步将无一实现。但是,很多人感觉到目前我们运作组织的方式已经到达极限,我们也因为组织生活而梦想破灭。对于那些长期处在金字塔底层的人们来说,调查的结果始终是工作总是让人感到恐惧和乏味,没有激情或意义。”

“呆伯特是卡通漫画书籍系列《Dilbert》的主人公,这本书通过描述倒霉的技术职业者呆伯特的生活经历来讽刺职场现实,呆伯特成为文化偶像,说明组织让工作变得无聊的程度,而且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金字塔底部。在为组织的领导者提供咨询和指导的15年里,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处于金字塔顶层的人群对自己目前的生活也并不满意。在光鲜外表和虚张声势的背后,这些手握权力的公司领导者的生活也并不幸福。不论是在金字塔顶层,还是在底部,组织往往成为无止境地追求‘小我’的阵地,而对我们灵魂的深层呼唤则表现冷漠。”

当然,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企业,弗雷德里克·莱卢认为在政府机关或非营利性组织工作的人对他们的工作环境也不满意,“一些具有使命感的职业也不能令人满意,由于梦想破灭,教师、医生、护士陆续离开了他们的职业‘阵地’。一些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幸沦为没有灵魂的机器……”

当我看到弗雷德里克·莱卢的这段话时,一位管理大师的话在我脑海里浮现。德鲁克说: “在动荡的时代里最大的危险不是变化不定,而是继续按照昨天的逻辑采取行动。”而弗雷德里克·莱卢表达了类似的想法,他还提出了更加直接新颖的观点:“有没有可能目前的世界观限制了我们对组织的思考方式?要是我们改变自己的信仰系统,我们是否能够创造出一种更强大、更有灵魂、更有意义的方式来一起工作?”

告别过去,突破惯性思维,可能浴火般痛苦,但没有新思维,又如何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