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或不精通专业技能的人很容易被“技”所唬。在此,我们不妨欣赏两则故事。
故事之一:纪昌学射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兽就倒下,鸟就落下,百发百中。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练习不眨眼睛。几年之后,他练到了即使锥子尖刺在他的眼眶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的功夫。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面向南远远地看着它(因为太阳在南,可以练习眼睛对光的适应能力),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几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用这种方法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中间,但绳子却没有断。 纪昌又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得抬高脚踏步,、跺脚,、拍胸膛。,说道:“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纪昌把飞卫的功夫全部学到手以后,觉得全天下只有飞卫才能和自己匹敌,于是谋划除掉飞卫。终于有一天两个人在野外相遇。纪昌和飞卫都互相朝对方射箭,两个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最后飞卫的箭射完了,而纪昌还剩最后一支,他射了出去,飞卫赶忙举起身边的棘刺去戳飞来的箭头,把箭分毫不差的挡了下来。于是两个人都扔了弓相拥而泣,互相认为父子,发誓不再将这种技术传给任何人。
故事之二:陈康肃射箭
宋朝有个叫陈康肃的人,自认为十分擅长射箭。能够在百步开外射中杨树的叶子,这样的射技举世无双,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比得上,陈康肃对自己的本领很是自负。
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后花园的场地上练习射箭,引来很多人围观。有一位卖油的老头儿挑着担子经过,也停下来,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陈康肃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陈康肃的箭术果然名不虚传,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射中靶心。旁边围观的人们大声喝彩,手心都拍红了,只有那位卖油的老头儿,仍用斜眼瞅着,只稍微点了下头。
陈康肃见老头儿似乎有点看不上他自己射箭的技艺,又生气又不服气,就放下弓箭走过去问老头儿说:“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你认为我射箭的技术还不够精吗?”老头儿平静地回答说:“我觉得这也没啥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你练的得多了,手熟而已。”陈康肃终于发怒了,质问道:“你怎么敢如此贬低我的绝技!”老头儿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从我多年来倒油的技巧中懂得这个道理的。我就演示给你看一看吧。”说完以后,老头儿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盖在葫芦嘴上,然后他用一把油瓢从油桶里舀了一满瓢的油,再将瓢里的油向盖着铜钱的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成细细的一线流向葫芦嘴,均匀不断。等油倒完了,把铜钱拿下来细细验看,竟然连一点油星子都没有沾上。在人们一片啧啧称奇声中,卖油翁笑了笑,说道:“我这点雕虫小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手熟而已。”
陈康肃看完了表演以后笑了起来,客客气气地把卖油翁送走了。
故事给我们的启示:纪昌学习射箭,第一是刻苦练习;第二是用心学习;第三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需要纪昌不但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有学习的能力与聪明才智,。如此三者的结合,练就了自己高超的射箭技能,它体现了一种“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技”。
技,从字面理解,其是形声字,以手为主意,支是声部,也含“支撑”之意,“手”与“支”结合表示“维持、支撑生活的手艺”,它突出的是肢体行为,少含思维与智慧行为。岗位的专业技能素质既可以是以智慧、知识、经验相结合为主而形成的能力,也可以是以肢体反复操作形成的熟练程度为主的“技”能。这两种都可以称作技能,但其有本质的区别。
与纪昌学射不同,陈康肃射箭更主要体现的是“技”。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再难的事,只要反复地不间断地练习、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那么,我们在对求职者进行专业技能甄别时,就要分析清楚,其所掌握的哪一种是“技”,、哪一种是“能”,不能仅以操作熟练程度来评判技能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