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刚刚推出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时候,太平洋另一端的日本,也有人在做着类似的事情。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也希望开发出全新的操作系统,以替代复杂的DOS系统。靠着对“计算机可以更好用”的热忱,这个日本人独自写出了一份三百页的名为“TRON”的个人电脑系统规格书,并在1984年于东京举办的一场微电脑应用国际会议上宣布了TRON系统的诞生。
基于伟大的黑客理念,坂村健免费公开了TRON的源代码。坂村健认为:“基础软件,就是普通软件的平台,是信息化社会的基础,就该如水与空气一般供人自由使用。”比起要掏钱才能用的视窗,TRON系统广受欢迎,逐渐成为行业标准。日本电气(NEC)等几家日本的大型电机制造企业开始开发搭载TRON系统的个人电脑设备,就连IBM也加入了TRON系统的开发阵营。
美国人惊慌失色,美国软件业界律师哈威尔公开警告:“一旦TRON成为标准,日本信息业将摆脱对美国软件工业的依附,美国再打入日本市场,将难如登天。”
就在TRON系统失控前夜,美日贸易战爆发了。
20世纪80年代初,受越南战争和石油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美联储被迫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导致美元大幅升值,严重影响出口竞争力。美国的贸易逆差于1985年扩大到1485亿美元,是五年前的四倍。美国的工业产品出口已经掉到全球第三,落后于日本和联邦德国。与此同时,日本制造却风靡全球。日本经济实现了从重化工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汽车、通信、半导体)的升级,继续稳步增长。日本产品不仅质量不逊于美国,还因为美元升值而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美日贸易逆差达到500亿美元,占据了美国贸易总逆差的三分之一。在1114亿美元的美国外债中,日本占到一半。在日本制造的冲击下,美国传统制造业基地五大湖区的企业出现破产潮,大批工人失业。单是汽车制造业,就裁减了6万工人。“铁锈地带”这个名词由此诞生。任泽平、罗志恒:《全球贸易摩擦与大国兴衰》,人民出版社,2019年。本节中关于美日贸易战的数据和资料多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注明。
最让美国人震惊的是半导体产业。日本在半导体产业上是后发国家,靠政府大力驱动,倾国力追赶。1975年,传闻装备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IBM新一代计算机即将问世,日本政经两界倍感压力,于是启动了VLSI计划,要在芯片上超越美国。“日本半导体之父”垂井康夫带领日立、三菱、富士通、日本电气和东芝等日本企业摒弃门派之别,整合产、学、研半导体全部人才,在九州岛办起了日本人的硅谷。通产省主导了整个计划的实施,其资助的760亿日元占到全部投资的41%。日本在4年时间内发明了上千件专利,在半导体产业的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以光刻机为核心的半导体设备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美国;首次研制出8英寸晶圆自然界的硅原料经过高温提纯、多步净化后,得到圆柱状的单晶硅,横向切割得到硅片就叫晶圆,晶圆尺寸越大,可切割出来的芯片就越多。,在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了70%;凭借64K存储器产品,拿下全球一半以上的存储器市场。到1986年,全球前十大半导体企业中,有六家来自日本,东芝、日立和日本电气占据了前三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转向贸易保护主义,通过立法来采取单方面的贸易制裁措施,以应对日本带来的经济威胁。美国《贸易法》于1974年就加入了301条款,授权政府可以对“不公平”的外国贸易行为实施制裁和报复。1984年,美国国会又把301条款的适用范围扩大到直接投资、服务和知识产权三大领域。仅20世纪80年代,出口美国受限或被美国课征重税的日本产品就有汽车、摩托车、钢铁、电视机和计算机等,日本还被迫开放了国内的通信市场。
美国将信息产业定为可以动用国家安全的借口进行保护的新兴战略产业,半导体产业成为美日贸易战的重点。1984年,美国出台《半导体芯片保护法》,对集成电路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1986年,美国对日本3亿美元的半导体及相关产品征收100%惩罚关税,日本被迫和美国签订芯片产业协定,日本不仅同意设置对美出口半导体的价格下限,不在美国销售廉价芯片,还鼓励日本市场购买美国半导体,允许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半导体产品在日本市场占有不低于20%的市场份额。1987年,因向苏联出售违禁机床产品,东芝机械被禁止对美出口长达三年,日本政府还应美国的要求逮捕了两名东芝高管。
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一面指责日本的半导体产业政策不合理,另一面却对日本通过VLSI计划快速取得半导体技术突破赞叹不已,于是游说美国政府也采取类似的措施。因此,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o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现实版的“神盾局”,于1957年成立。负责推进前沿军事技术的研发,如互联网、激光武器、空天飞机、全球定位系统(GPS)、无人机、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牵头联合英特尔、德州仪器、IBM、摩托罗拉等11家公司组成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合力协作、共同研发,重新取得半导体产业的技术优势。1992年,美国半导体市场份额重回世界第一。
说是美日贸易战,其实日本只有挨打的份,不仅没有反击,反而还主动把脸迎上去。日本为何如此软弱?因为二战之后的日本不仅在军事、外交,还在产品出口上都严重依赖美国。日本当时的出口过于倚重成本优势,集中在家电、纺织、钢铁、汽车、半导体等领域,依靠的是此前引进的美国技术,缺乏自己的产业核心竞争力,而且三分之一以上的出口依赖美国市场。正因为如此,在遭受美国贸易制裁的时候,日本政府首先想到的就是“让步保出口”,多次主动限制对美出口。
在美日贸易战的同时,美国也没放过其他工业国家。高喊“复兴强大美国”而上台的里根总统一挥手,召来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开了个会,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的问题。广场协议对其他国家影响不大,对日本当时的泡沫经济却是火上浇油。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年时间里,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为了弥补日元升值给出口带来的冲击,日本央行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不断下调利率,导致流动资金过剩。此外,由于日元急剧升值,日本持有的美国国债资产出现账面亏损,大量资金开始回流到日本国内。过剩资金冲入股市和房市,日本股价每年以30%、地价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而同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日本开始了虚假繁荣的五年时光,甚至狂妄地宣称“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好景不长,1989年,日本政府开始施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经济泡沫破裂,股价和地价在短期内下跌超过一半,银行形成大量坏账。日本经济从此失去了耀眼的光芒。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的半导体和计算机产业深受打击,TRON系统也受到美国政府的打压。1989年,日本政府准备把TRON系统安装到校园的计算机里,美国政府指控TRON系统是“日本政府设下的贸易障碍”,扬言所有使用了TRON系统的企业都将失去美国市场的公平对待。面对美国的恐吓,许多日本电脑公司担心失去美国市场,中断了和TRON系统的合作。坂村健为此表示极度失望。TRON系统就此彻底淡出了电脑操作系统领域,目前主要作为日本的数码相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的操作系统使用。
击退TRON系统之后,视窗再无竞争对手。1990年5月,微软推出的Windows 3.0,在界面、人性化和内存管理等方面有了重大改进,成为微软在个人电脑市场开疆拓土的头号功臣。1995年8月24日,伴随着滚石乐队震耳欲聋的Start Me Up,微软花了3亿美元进行Windows 95的发布。也是从这一年起,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的同义词。在整个90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让微软飞黄腾达,视窗的销售数量从1987年的100万套飙升至1999年的3亿多套,助推微软成为全球第一家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的企业。电脑功能越来越强大,硬件价格大幅度降低,受此影响,英特尔的市值最高达到5000亿美元后就不断走低,而逐渐成为主流操作系统的视窗,其价格却不降反升,视窗版权费在1992年仅占PC整机价格的0.5%,而到1998年已占到3%。
TRON系统倒下了,又有一个后继者站了起来。1991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学生林纳斯·托瓦兹,想为自己的电脑安装Windows 3.0系统,但发现这款操作系统最便宜的版本也需要上百美元。求人不如求己,林纳斯索性自己写了一个操作系统。经过两个月没日没夜的编程工作后,林纳斯敲了一万多行代码,一款叫作Linux的系统就此诞生了。初版Linux系统漏洞百出,不过勉强可用。林纳斯让它加入了美国人理查德·斯托曼为创建自由操作系统而实施的GNU计划中,并做了通用性授权,允许用户拷贝和改动,但要求用户将同样的开放精神传递下去,必须免费公开自己修改后的代码。
90年代正值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期,全球无数程序员通过互联网对Linux系统进行改进、调试,在规模空前的协同开发下,Linux系统很快变成了一个高性能、高稳定性的操作系统。在Linux世界,如果能把某一功能的性能改进5%,你将会被万众瞩目。而微软开发者中几乎没人会为了自己的荣耀而去改进系统内核,Linux世界的那些现象在微软这样的大企业不会发生。林纳斯没有预见到,在未来的世界里,从手机、路由器、云服务器、股票交易大厅,甚至到太空的卫星里都有Linux系统的身影。Linux系统以不同的形式应用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顺便说一下,互联网和Linux系统一样,也是一项可免费自由使用的信息技术,这才造就了今天我们所能享受的这个繁荣的互联网世界。
微软已经收服了全球的大部分市场,它悄悄地发起了个人电脑领域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征服中国市场之战。而中国用于反击的武器,正是基于Linux系统开发的红旗电脑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