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人事物象的变通上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这一章的水平确实不怎么样,这么东配西配下来,确实让人感到像是董仲舒他们汉儒搞的那一套,很机械,很生硬。所以,我也很赞同《系辞》这篇文章是战国以来,一直到秦汉时代大家集体创作的产物,水平是有参差不齐的地方。

“广大配天地”,一般的讲法就是广配天,大配地;“变通配四时”,易道的变化与四季相配合,这也只是笼统的说法。说实话,学易的目的是要在人事物象上面去寻求变通,四季的变化哪个不通呢?添衣减衣,人人都晓得;季节变化,春耕秋收,普通老百姓也都清清楚楚;四季的饮食大家也都是随着季节变化的。所以,“变通配四时”有什么意义呢?大家都明白,说这个就没什么意义了。最终需要学易者明白的,还是社会人事之间的变化。真正在社会人事中能够变通,像我们说到的王通、陈抟这些人物,那就了不起。所以我们学易,要牢牢立足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不要被易学的一些旁支末流、玄怪之说、标新立异之说所吸引,也不要被一些小道杂伎所迷惑。

“阴阳之义配日月”这句也有问题。本光法师直接就把这句给改成“阳阴之义配日晶”,日晶,就是太阳的光辉。天地之间,是在阳光普照之下才能产生勃勃生机。过去我们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地球上的万物都是因阳光的作用生长的。月亮不能与日并举,它的级别跟太阳差得太远了。远在唐代便已创立的方山易学,就已经认识到了月亮的光辉不值一提,我们现代科学也论证了这一点,月光完全是太阳光芒反射而来的,这种光芒只是微乎其微,不能和太阳相提并论。何况,从星体的等级上来说,月亮不过是地球的卫星,连地球都不如,级别是很低的,不可能与太阳,与我们这个太阳系的主宰相比。所以本光法师说,“阳阴之义配日晶”,只有太阳的光辉才能与阳阴之义相配合。

“易简之善配至德”,我们在第一章的时候讲过,“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怎么能够得到易简之理呢?所谓易简之理,就是大道之理,只有通过我们进德修业,把我们的良知良能发挥出来,努力达到德行的最高境界,这才能达到易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