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费的节奏性

一个陌生产品的消费绝对存在节奏性,不可能横空流行起来。一定先是认知,再认可、认同,最后主动消费。

1.消费者认知:把握推荐的抓手

产品导入市场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工作。

从产品销售的链条来看,产品由厂家研发生产,厂家/经销商通过渠道终端展示给消费者,消费者通过终端产生购买行为。

在目标消费者对产品属性一无所知时,终端是消费者接触产品的有效窗口。在这个阶段解决终端的推荐力,是解决消费者对产品认知的关键,终端是资源投入的重点。

产品导入阶段的常用策略是通过给终端政策,通过保证核心终端(有强大推荐力并不喜欢乱价)有较高的利润空间,以激发终端销售的积极性,争取终端的第一推荐力。

2.消费者认可:创造体验的场景

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是产品导入市场后持续培育过程的工作,关键是要解决消费者对产品的尝试性消费。

在终端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下,产品在终端的推荐下会有一些消费者尝试性的消费,但为了能够快速地培育消费者,适当的消费者拉动是消费者尝试购买行为的驱动力。

龙江龙1902产品在哈尔滨市场B、C类餐饮渠道,通过点上的消费者促销拉动促进产品的阶段性动销,成功地解决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尝试性消费。在B、C类餐饮渠道相对集中的街道展开活动,即凡在店内消费龙江龙1902产品一瓶即可参加抽奖活动,活动持续1个月,通过终端的推力和消费者拉力相结合有效地刺激了消费者消费。

3.消费的主动:主动源于拉动

消费者主动,是消费者对产品认可后产生的结果。这是经过对消费者的培育,先部分消费者开始主动消费,再解决面上的跟风消费者主动消费的问题。先依靠推荐启动小众,再促销推广拉动大众。

产品在获得消费者认可后,结合面上跟风消费者活动的诱导或拉动,产品的放量水到渠成。

黑龙江某地方品牌大众价位的大部优产品已经有较广泛的消费者认知度和认可度,之前没有任何的面上消费者活动,2013年年底开始做面上的消费者刮奖活动,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产品动销明显加快。

这里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不在产品刚上市的时候就开始做面上的消费者活动呢?

且不说前期费用有限的问题,如果在产品上市初期就做面上消费者活动可能出现两个致命的问题:

一是会给消费者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感受,这样消费者不会感觉到消费者活动的实惠,一旦后期缩小渠道政策后,产品的动销可能会出现问题。

二是一开始就做面上消费者活动,消费者会认为该活动是产品本身就应该存在的,一旦活动缩小力度投入或取消投入,产品可能会滞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