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品制造需要精品理念与工匠精神

一提到精品,我们的脑海中想起的是法国的香水与箱包、意大利的皮鞋、德国的厨具、瑞士的手表、日本的家用电器和食品,等等。在这些精品品牌的背后,都有着深厚的精品制造传统文化与理念,是一代代的企业人工匠精神的长期执著累积。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对客户负责、对自我声誉的态度与价值观坚守,专注于产品本身,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精益求精。也就是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不断进取、改善的专业精神,追求的是从精致到完美、从优秀到卓越的持续提升。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差不多精神”——凡事只满足于99%甚至90%,而不去追求99.99%,甚至100%。今天国内制造业出现的很多问题,大都与这种“差不多精神”的处世文化有关。现在,我们一些企业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与一流的规范,但往往因为缺少“工匠精神”这种“复合材料”,从而难以打造出一流的产品。

“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1)自尊自重、诚信守诺。在浮躁而功利的社会之中,做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成为一家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需要对自己的职业与行业有强烈的热爱之情,甚至是一种“信仰”,同时把信誉视作生命,产品即人品,要摒弃机会主义。

(2)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因此,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努力把99%提高到99.99%。

(3)品质第一,一丝不苟。品质就是匠人职业声誉的良心,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投机取巧,不达质量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4)专注坚守,专业创新。宝剑锋从磨砺出,真正的工匠需要在一个行业里深耕,数十年如一日,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身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一次做对”。同时为了提升产品和服务,绝对不会停止价值创新的脚步。

由此可见,真正的工匠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的工作者,而是坚定、踏实、精益求精与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完美主义者。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身上都具有这种工匠精神与气质。

原华帝股份创始人与总裁黄启均先生,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其职业生涯就是从铁匠学徒开始的。1992年,他与另外六个同乡朋友一起,联合创立了华帝。从一开始,黄启均先生就把“重质量、造精品”作为企业与品牌的经营初心理念。在华帝20多年的经营中,面临着市场的重重挑战,虽然也走过一些弯路,但黄启均先生的精品价值理念始终坚守未变,尤其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召开,华帝经受了一次精品制造的洗礼。

华帝作为北京奥运会火炬唯一制造提供商,要保证其生产的奥运火炬能在刮风、下雨、高海拔地区等各种环境下持续燃烧,这在产品功能开发与品质要求上给华帝与黄启均提出了严苛的挑战。经过大事、经历大任,一个企业的品牌和他的精神气质之改变,正是打铁还需功夫硬的“铁匠精神”,让华帝不辱历史使命,也让其制造文化经受了一次凤凰涅槃式的重生。

工匠精神是精品制造的基础性要素资源。没有工匠精神,制造精品也就无从谈起。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工匠精神的指标是,高级技工在总劳动者中的比例。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

2005年4月,《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报道中指出,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超过35%,而中国7000万技工中,可称为“灰领”的高级技工仅占5%。2017年,12年过去了,最新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在劳动者中的比例已经提高到40%,德国更是高达50%。而中国依然徘徊在5%的低水平上。何以如此?

在一个社会与国家中,工匠精神的有无、多寡与粗细,往往与这个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制度等大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日本,如果一个人能被称为匠人,意味着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只有一个行业内非常专注、做得非常出类拔萃的人,才能被称为匠人或者职人。整个日本社会对匠人的尊敬,一点也不亚于对科学家、企业家的崇敬。同样,欧美发达国家也非常尊敬匠人,认为一个专业的技能操作工人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

除了拥有尊重匠人的文化,这些国家更有一整套完善的技工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其中,德国是世界上进行职业培训教育最好的国家之一,它实行‘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很多德国孩子从高中起就上职业学校,每周三天半到四天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技巧,一天到两天去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这期间的培训费用和学徒工资全部由企业负担。

然而,受儒家“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与文化的影响,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一向是“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价值观导致的结果,就是能工巧匠被视为是“奇技淫巧”之徒,没有形成尊重匠人的社会文化。四体不勤的“劳心”者,社会地位崇高,生活优越,而四肢着地的“劳力”者,却始终处于社会下层,收入微薄,生活朝不保夕。大体上,这种状态直到今天还是如此,唯“文凭论”的社会主流意识就是科举传统价值思维在当代中国的投影。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必须培养起与现代制造业匹配的“工匠精神”,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是最好的方式之一。简单概括就是三点:制度保障、价值导向与文化塑造。

其中,制度保障主要体现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构建与完善上,培养出一大批动手能力强、技艺精湛的技能型人才;价值导向主要体现在社会价值分配制度上,给予更优厚的物质待遇与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文化塑造主要体现在给予技能型人才以更高的社会荣誉,形成尊重工艺、尊重工匠的社会风气。

只有保护与尊重工匠型人才,才会有工匠精神的复苏,才能培植出深厚的精品制造的文化土壤,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个制造强国和创新大国。当然,这将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与能力进步,即使有政府的倡导、企业经营者的信心,也还会有很多的困难、问题待解决。不过,我们的社会、消费者、政府应有耐心,更要有决心去实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