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按照BLM管理工具高质量地完成了战略规划设计,能否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吗?答案是否定的。
IBM传奇CEO郭士纳在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曾写下这样的感触:“在我担任顾问工作的时候,我参与了许多公司的战略制定工作,为一个公司制定一个独特的发展战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果该战略果真与业内其他公司的战略截然不同,那么它或许就会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各行业都由一定的经济模式、具体的客户期盼,以及大家都共知的竞争结构所界定和限制短期内不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要制定一个独特的公司发展战略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而且更困难的是:如果实际上你已经制定了一个这样的战略,你也很难能够做到恰当地应用它。最终,常见的是每一家公司基本上都在采用同一个战略。”
郭士纳近50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从事的是企业战略方面的管理咨询和经营实践,他以亲身经历告诉人们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战略往往是大同小异的,能杀出重围的,一定是执行力最强的企业。
华为原副总裁费敏先生曾写过《华为自始至终的战略就是执行力取胜战略》一文。他根据自己多年在华为的经历,认为客户选择、产品选择(技术标准选择)、市场选择等战略层面的工作,本质上是进行客户需求甄选。企业幸运地进入某个细分市场,并赚得盆满钵满,这个过程不是0和1那么简单清晰,其中夹杂了很多因素。战略从混沌模糊到逐渐清晰明朗的过程,是由那些有良好沟通能力和悟性的人,或者是由那些最有灵气的人,在不断纵深接触客户的互动过程中不断挖掘出来的,这里面包含方向、节奏、路径,相互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非常复杂。战略最终要靠执行力支撑,要靠带智能的执行力不断试错才能探明战略的最终方向,这需要有真正强大的高智慧的执行力。
我们在企业咨询工作中,近距离观察过100多家企业战略规划到执行落地的过程,发现不少企业认为他们自己制定的战略是特别的、卓尔不群的,看到了同行业其他企业所看不到的商业机会。可真实的情况却是,我们常常发现同一个行业里的几家规模类似的企业,其战略规划的内容,共性远远高于个性。其原因一点也不复杂,无论是企业对市场的洞察还是所做的业务设计,均是对外部环境进行某种假设之后的蓝图规划。在相同的外部环境和客户群体中,绝大多数企业洞察到的机会及希望规避的风险是大同小异的。在类似的战略规划下,有的企业将蓝图变成了现实,有的企业看见了却做不到,关键就在于执行力的不同。
比如国内一家电器公司,董事长为公司规划了进入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芯片的战略目标,遗憾的是这家公司一个也没有做起来。在相类似的战略选择下,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年营业收入已超4 000亿元。华为、小米、OPPO、VIVO的手机业务年营业收入都在千亿元以上规模。所谓执行力,不是单指普通员工指哪打哪,而是企业一把手和高级管理团队要具备真正强大的高智慧执行力。
有些企业家认为战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企业的成败。我们不否认战略选择永远是企业第一要务,但我们通过对中外企业的分析研究发现,因为战略重大失误导致企业溃败的,问题往往出在行业领导者身上,就像诺基亚和科达,由于是全球行业老大,他们不得不首先进入无人区进行探索。任何一位先行者在探索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时,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成功经验,只能在黑暗中不断试错,在这个的过程,一不小心就误入歧途并坠入深渊,从先驱者变成了先烈。后来者的成功恰恰是踏着先烈者的尸体才找到了正确方向。
举个例子,苹果手机成功开创出一个全新的智能手机时代,标杆已经杵在那里,后来者压根不需要考虑战略方向对错的问题,只需要在模仿苹果手机的同时,做好功能、性能、商业模式的微创新,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就有了立足之地。三星、华为、小米、VIVO、OPPO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成功,均是如此。世界上绝大多数企业的战略规划,并不需要在无人区探索方向,而是跟随成功者进行差异化的微创新。
战略本身不会成功,优秀的执行力才能促成战略的成功。就像郭士纳所说,执行才是促成一个战略获得成功的真正关键因素。完成任务,正确地完成任务,以及比下一个人更好地完成任务,要比梦想一个新的远景规划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