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的变化本质上是消费者结构的变化,消费者结构变化除了原有消费者的升级(人口需求结构)、新旧人口的代际更替(人口代际结构),还有一个变化就是人口持续城镇化(人口分布结构)。
人口城镇化不等同“北、上、广、深化”,也不等同超大型城市化,其实质更侧重农村人口脱离土地并融入城市生活。城市的资源和吸引力实在太强大,似乎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人口向“北、上、广、深”聚集,直到不断攀升的房价构筑了一道明确的壁垒,于是就开始出现一些所谓的逃离“北、上、广、深”的企业和人口,城市对于人口净流入的长期吸引力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逃离还是放弃,都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中小城市会逐步迎来发展机遇,中小城市将不再是落后和无所作为的代名词,大城市积累下来的城市文明和治理经验将逐步向中小城市和新区扩散。
城市化进程正在从浅表城市化向深度城市化推进。
需求越下沉、越分散,市场对接的成本就越高。因此,渠道不断下沉的成本太高会约束渠道铺设的点的数量,使其被控制在需求和供给的平衡点附近调节波动。而整个中国正在不断进行的城市化、教育普及和人口流动会极大地缓解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所带来的市场分化。
人口越来越聚集,城市规划越来越明朗,零售布局则越来越简洁和高效。
城市化的根源驱动力在于经济发展对于效率的追求,人口更加集中,物流成本才能降低,渠道的效率才能够获得提升,公共资源才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由此降低社会运行的总体成本。
未来的市场主体只有两个:
一是城市市场。
二是小城镇市场。
纯粹的农村市场将会逐渐式微,零售渠道下沉到小城镇就到底了。
农村里的青壮年在不断减少,很多地方已经看不见耕牛、看不见圈养猪,甚至慢慢也没有人养鸡生蛋了,你便知道中国的农村变了,彻底变了。农民开始在城镇买房,孩子开始进城读书。当数量庞大的农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网络,农村有路灯、广场、垃圾箱的时候,农民有电动车、摩托车、小汽车的时候,你知道这些农村已经有效地和城镇连接起来了。
未来的城际交通网络仍然会快速发展,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同样会快速发展,通信技术会越来越成熟、高效和普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地理区隔将越来越弱化,城市与城市之间将出现更多的融合。
中国市场中的零售品牌的首要任务将从片面追求工厂式的供给数量转变为巩固和提升供给水平和品质,至于规模和市场占有量,都将是基于供给品质竞争力之后的自然成长结果。
往后的中国零售市场,会出现产品将会越来越诚恳,营销将会越来越朴素的特点。
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悲观的论调不一定就是理智和正确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