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人”一词广泛地进入大众的视野,其缘由来自于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对“野蛮人”的痛批。他将“野蛮人”比喻为“行业的强盗”,称其行为是人性和商业道德的倒退和沦丧。那么,什么是“野蛮人”?它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回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去寻找答案——这是“野蛮人”一词的诞生之处。具体而言,它来源于一场在华尔街上演的“公司争夺大战”——RJR-纳贝斯克公司收购案,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宗杠杆收购案。
虽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与中国现时的“宝能-万科大战”相比,美国当时的这场“公司争夺大战”显然精彩更多。这场大战涉及了金融领域的很多重要角色:KKR、DBL、美林、高盛、雷曼、拉扎德、所罗门兄弟、贝尔斯登、大通曼哈顿、花旗、摩根士丹利……几乎所有著名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卷入了这场收购案中,这场交易为何如此备受青睐?本书是对当时这场事件前因后果的精彩还原。
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位《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他们凭借着出色的专业能力和技巧,采访了案件中涉及的大部分人物,并且通过引人入胜的语言,带领我们亲临其境,观摩那场华尔街金融史上规模空前的收购案。
罗斯·约翰逊是RJR-纳贝斯克集团的总裁,也是整场战争的中心人物。他的故事推进构成了本书的主线。从普通家庭出生的他,到年近40的时候还是籍籍无名。此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成了标牌公司的总裁,接下来鲸吞了纳贝斯克公司,尔后又完成了与RJR的合并,从此便犹如驾上了一辆飞速奔驰的法拉利,开始了一连串的“大手笔”,其中最惹人瞩目的是他做出的MBO公司的决定。
随着以罗斯·约翰逊为首的公司管理层对公司回购计划的曝光,当时的杠杆并购业界翘楚KKR以“野蛮人”的身份加入了这场交易,随后,第一波士顿以第三竞标者的身份出现了,由此形成了“三方混战”的局势。美国当时正处经济下行期,初期的杠杆收购潮显现出的巨额收益刺激着整个华尔街。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都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每一个收购机会,RJR-纳贝斯克收购案无疑是其中的一块儿肥肉。于是,三方竞标者作为前锋,以背后的各个融资平台为后盾,实施了一场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博弈大战。
除了这场主要战争以外,作者还描写了一场场频繁上演的小战役,并借此对华尔街大亨们之间的尔虞我诈,公司内部之间的权力争夺、政治斗争进行了淋漓极致地描写。比如书中描写了罗斯·约翰逊是如何将标牌公司的总裁韦格尔撵走以称霸天下的;又如,他是如何左右逢源,一步步将兼并的纳贝斯克的高管替换为原标牌公司人马的。从一场场这样的战役中,读者可以窥见金融场和商场上存在的“温柔的杀人技巧”,可以联想到连横合纵和明争暗斗的画面,并学习到一些商场上的“必备技能”。
无论是大战争还是小战役,背后都是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在作者笔下,读者实现了与书中每一位人物的“亲密对话”:无论是礼貌谦逊的斯迪克特,还是放荡不羁的罗斯·约翰逊,还有其他大量的经理人、企业家、银行家、律师等人物的行事风格、性格特色都能在书中一览无余。
虽说本书的事件与人物描写像一部小说,但它并不是一部普通的“小说”。它以现实为基础,描写了一场真实发生的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在这场资本收购中,KKR虽然竞标成功,但它使用的高杠杆却成了日后经营的隐患:纳贝斯克的竞争对手趁机而入,它在竞争中败下阵来。KKR不得不剥离股权,回报所剩无几,“野蛮人”的结局以惨淡收场。
“这些人为什么如此关心计算机中出来的数据而不是工厂的产品呢?他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拆散一家公司而不是去建设它呢?所有这些与商业精神究竟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野蛮人”的行为,本书的结尾发出了这样的疑问。“野蛮人”的故事还在上演,他们的结局也会各有不同。金融与商场并非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各种决策如何思量定夺?“野蛮人”是否真的就是“行业的强盗”?从本书中你也许能够找到您的“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