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意犹未尽,接着说:上面三段话,恐怕文字的意思还不够明白,就再总结一下我的意思: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通行本都将“绝学无尤”放入下一章,并不合适;放在本章,明显意思关联性更大。
少思寡欲,就是“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绝学无尤,就是“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素朴、寡欲、绝学,正是老子一以贯之的三个核心的“反潮流”主张。
见素抱朴,郭店本做“视素保朴”,这句的解释虽然大方向相差不多,但对于素、朴指什么分歧很大。我比较赞成素、朴是指颜色与本色这种解释,所谓的“素”(白色)针对的是“五色”,所谓的“朴”是指没有经过漂染的本色,是以古代对衣服染色与本色引申为保持自然原始状态的哲理。
郭店本的“视素保朴”,是更接近原义的文本,我之所以在此句上沿用通行本,是因为从本质上看,通行本与郭店本的意思是一样的,最重要的是,通行本的这一句话引申出另一个重要人物与经典著作,东晋道家炼丹术与医术的代表人物葛洪(284-346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他的书叫《抱朴子》,是从“见素抱朴”而来。
如果按照郭店本改了本句,《抱朴子》就要变成《保朴子》,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回响之美就失去了。葛洪是将道教延伸到仙人之术的重要人物,在道教思想史及中国思想史上,都是不可忽视,虽然葛洪是沿着庄子“吸风饮露”的神人畅想发展,但抱朴子之名,却是来自于《老子》。
葛洪《抱朴子》的最大特点是文句华丽,沿袭了庄子散文的汪洋恣肆风格,还能看得到吸收了汉赋、魏晋骈文笔法,用字讲究、句式典雅、工整对仗、音韵顿挫的修辞之美:
玄之所在,其乐不穷。玄之所去,器弊神逝。夫五声八音,清商流征,损聪者也。鲜华艳采,彧丽炳烂,伤明者也。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乱性者也。冶容媚姿,铅华素质,伐命者也。其唯玄道,可与为永。不知玄道者,虽顾眄为生杀之神器,唇吻为兴亡之关键,绮榭俯临乎云雨,藻室华绿以参差。
见素抱朴,引申的意思就是习惯于自然的素色,不要去追求五色的炫目,保持质朴的精神,不要为外界的花花世界迷失心神。道篇对“朴”的阐述明显多于德篇: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道篇第37章)。
素朴是老子对于生活的基本构想,老子的确是不喜欢花花绿绿、花里胡哨,但如果世界真的都按照老子的视觉偏好去做的话,就真不知道这样的生活究竟是不是人性可以忍受的。然而在花花世界的背景下,素朴之道永远是一声警醒,也是极少数奉行清静生活乃至人格的真实风采,如由繁华归心于佛法的弘一法师。
老子素朴的本义,针对的是侯王,而不是百姓或民。但是,让古代的帝王们素朴,这不是帝王们有没有觉悟的事,而是皇帝制度的利益集团允不允许的事情。须知,皇帝们虽然是皇帝制度的主要演员,但真正的受益者和皇帝制度的捍卫者,未必是皇帝本人,更多的却是一群“食腐生物链”:皇族、外戚、官僚、太监、门客(文人、打手)及其后背一长串利益相关者。
皇帝只是皇帝制度这张大网里的蜘蛛,并不是大网本身。王的极乐,王的盛宴,王的任性,背后都是王的恐惧,王的诅咒。中国过去对于皇帝的命运、性格、行为关注过多,对于真正的既得利益阶层在维护皇帝制度上的恶劣影响,认识不足、批判不足,所以2000多年,真正的变革也就始终没有出现。
尤锐在《展望永恒帝国》里的发现特别有价值:中华帝国与其他帝国的不同,并不在于它从未被摧毁过——历史上有多次帝国的轰然垮台——关键是经过一段时间混乱之后,它总是能奇迹般地屡次复活。这种帝国的复活不仅仅停留在象征意义上——如在罗马帝国陷落之后有很多君主号称自己是罗马的继承者一样——而且就政治架构而言,是实质性的。
尽管经过两千多年各个领域内的变迁——从人口变迁、地理嬗变到宗教、社会及经济结构的更新——但是在帝国早期已经奠定的帝国统治的根本的原则,仍然大体保持完整。尽管在历史上实际的权力关系多次明显地脱离这一模式,各种各样的政治、宗教和民族团体,时常挑战一个皇朝的统治合法性,但没有一次质疑过这一帝国政治体系的意识形态基础。直到19世纪,对中国“天下”而言,帝国体制是唯一一种可以想象到的国体。
我认为,沿着老子思想的逻辑,中国古代思想是有机会推导出近代启蒙运动的政治理念——平等、自由与权力的“铁三维逻辑系统”,至少会比陷入儒家、法家、佛家、道家(被歪曲的老子或曰更多庄子风格)的四维逻辑系统(从没有反思帝国体系的意识形态基础),更有利于思维的自然展开。
本书从德篇到道篇的注释,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还原老子思想的本来逻辑与本来力量。那种认为中国文化或思想资源不可能自发产生现代民主思想与科学理论的观点,是忽视了成熟文明内在逻辑的延展能力。
闻道有先后,佛性无南北。把“佛性”换成任何一个普世观念,如平等、自由、民主、幸福、人权、人道……这句话的逻辑都说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