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与体知

身体论基本上也是感性论,通常意涵着一种实践哲学的精神。身体哲学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哲学者,在于此说强调人的知识的身体基础,也强调身体作为定锚的作用体,作为通往世界的媒介,作为统合各种感知的联觉系统。身体事实上取代了意识,成为新的主体范式。本节共有七篇文章,讨论的焦点在体感与体知。

黄文宏之〈论日本近现代哲学中的「感性论」倾向──以中村雄二郎的「共通感觉」为例〉一文,探讨「共通感觉」这个概念的义涵。当代哲学不管是欧洲或日本,大概都有由理性论往感性论倾斜的趋势,身体哲学就是这股潮流中的一个突显点,中村雄二郎的「共通感觉论」也可以从身体论的角度下予以定位。感性论因为对应着光明隐喻的理性论而发,所以通常会重视表象世界背后的未分化世界以及感官分别作用之后的未分别性的作用。就社会哲学的角度观察,感性论常较重视支撑起社会各种分化活动背后的共通性之风俗礼仪。黄文所说的「共通感觉」正指向独立于各种感官活动的一种根源性的感知能力,此义源于亚里士多德;另一种用法源于西塞罗所用,它意指存在于社会中具有共识性质的常识,类似先秦时期所传的「知礼」、「复礼」的因素。由这两义出发,黄文突出了中村「自我是场所性」此一源自西田场所论的论点,由此连结精神病理学上离人症的哲学内涵,也连结了把握全体情境的实践智。

何乏笔之〈身体与山水──探索「自然」的当代性〉一文借着两位当代台湾画家的试验,探讨自然、主体与对象的复杂关系。首先,何文探讨旅居英国多年的林寿宇的画的哲学内涵。林寿宇的画极具观念性,他的典型画乃是将单一的色调(常见白色或黑色),一再刷写,透过极精微的差异突显远近、上下的各种层次,这种超威观的处理手法常被定位为极少主义或极限主义。何文则强调此手法的形上学内涵,也就是经由同一色素的精致区分达到「几无」的微观世界,何文的诠释显然沿着道家「平淡」美学的进路而来。林寿宇的创作呼应了道家有无、黑白相互转化的理念,但简到极处,却走到绘画的自我否定,绘画不再可能。相对于林寿宇的极致的返虚入无,另一位年轻画家蒋三石的绘画则采取一种体任自身的自然之绘画方式,她的绘画带有行动艺术的特点,工具的多元性、创造的时机性、意识的淡化等等特色处处可见。然而,蒋三石终究不是超现实主义者,也不是行动艺术家,她在主体化与去主体化、涉入自然与被自然涉出间往返移动,绘画因此有艺术工夫论的内涵,绘画意味着自身的自然与身外的自然之间一种有机的融和进程。

贡华南之〈味觉的意义——中国哲学的视域〉一文,从「味」的隐喻入手,探讨「味」在中国哲学领域的独特位置。在五官中,视觉不管在东方或西方,其影响都特大。听觉次之,味觉相对之下,研究者少。贡文借着「味—物」、「味—道」、「玩味」、「体味」、「回味」等味字的用法,强调中国哲学论及物性时,很着重自身的参与。尤其在感觉经验层面倚重主体性多于客观性的化学性感官,如味觉,涉身的成分尤其明确。万物有味,但人也要体味自然,透过感知的体验,主客的对立才可由此克服。

张兵之〈「体知」解意——兼及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议题〉一文是对杜维明提出的「体知」一词进一步的阐释,依据此文,「体知」的「知」不是纯粹认识范畴下的字汇,体知的知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用,显示蕴含其间的「气」可作为存有连续性的基础。放在修养工夫的观点下考察,「体知」也显示了一种意识与身体、精神与物质的关联。本文可和本书另篇李明辉的文章一并参考。

陈立胜之〈「恻隐之心」与「疼痛镜像神经元」——对以「识痛痒」论仁思想一系的现代解释〉一文,从当代医学的角度入手,重新探讨儒家道德哲学的基础,就如副标题所说的「对以『识痛痒』论仁思想一系的现代解释」。对宋明儒者或民国新儒家而言,道德意识直上直入,直达先天未昼前,它的特色往往在于脱身体性的甚至是克服身体性的。尤其我们如何会关心他者的痛痒,感同身受,此一神秘的共感能力源自何处,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需要好好地解释。本文颠倒了心学(不管是佛教的真常唯心系或儒家的陆王心学系)的基本顺序,认为道德意识在身体上有「疼痛镜像神经元」作为基础。陈文如果能够成立,会带来许多的理论难题,根本的纠结在于精神活动的独立性该如何维持。陈文和他以往从现象学、儒家哲学的角度切入身体哲学的手法不同,跨越的幅度大,留下了极大的讨论空间。

李明辉之〈康德论「通常的人类知性」〉一文比较「通常的人类知性」与杜维明「体知」概念的异同。李明辉归纳了杜先生「体知」的五个意义,(一)「体」指涉身体及身体之隐喻;(二)体知兼含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三)「体知」预设了知行合一;(四)体知有生命不同等级的内涵;(五)体知有难言明喻的特性。李明辉指出康德的「通常的人类知性」和杜先生「体知」有高度重迭的内涵,但最大的差别在于「精神与身体的连续性」上。如果换另一个语词来说,杜先生的体知是种身体哲学,康德不是。康德承认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理性的事实」,但人因私欲而有违背理性事实的「自然的辩证」,这也是项自然的事实,所以需要道德哲学。李明辉提到席勒对康德学说的修正,以及「体知」可能有或需要有的内涵,虽立论不同,但大约都与理性与身体(含感性)这组相待相反的概念之关系有关。

邓育仁之〈回归与重设〉一文通过吴德沃(James Woodward)的知识论,提出「身境论」的观点,重新诠释朱子的「格物致知」说。吴德沃《使事物发生》一书对科学定律重新调整,排除先验的、非关涉身的论点,主张「科学律则」以不变关系为定位,在适用范围内成套而有系统地响应假想情境下所出现的问题。换言之,因果秩序和科学律则都实质地与「调控的设想」扣连在一起。从吴德沃的设想出发,本文将朱子的格物说带到现代的语境下,让格物说成为某种意义的公民论述,回应科学与民主这个五四运动以来的老议题。邓育仁此篇大作着眼独特,论述清晰简要。他搁置朱子格物说形上的理境的部分,而重视「即物」与「身境」的连结关系,使此一学说又重新回到生活世界来。朱子格物论所强调的涉身的、多面向的、实然与应然不分的种种特性,久受忽视。邓文主张此说反而更具有现代的意义,格物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