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影响他人,来自于爱

如何才能真正地影响一个人?

不管是对孩子的教育,还是生活中将自己的看法、理念解释给他人听,或是试图指出对方观点的错误、局限,本质上都是在试图影响他人。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才能真正地影响到他人,让他人意识到你的观点、观念、建议的价值,或者他自己的观点的错误和局限呢?

假设我对我的建议、看法的正确性太肯定了,而且也确实正确,自己已经试验过多次了。可是,这个“肯定”就会带来障碍,即阻碍了他人的接受和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肯定、坚信、确信”,对于被接受着的一方来说,意味着压力、压抑、自尊心受损、自我形象被贬低、被强迫感、对我的自信或自我感觉良好的反感,等等。在这样的心情、情绪、内心活动下,对方又怎么能顺畅的理解和接受呢?

因此,指出对方观点的错误、局限或阐述自己的观念时,越是在对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对方观点的错误性)的确定的态度下,就越是不易被对方接受和理解。这就是说服与说服中的真相。

事实上,对方改变的瞬间往往是在你认真的、真心的倾听、理解他的观点的时刻。

就是这样的一种情景:在沟通交流中,先放下自己的观点,其实本就不应该事先抱着某个观点,而是保持在“完全接纳”“想要去了解对方的观点”的状态,也就是,没有抱着与对方不同的观点,也没有反驳对方观点的理由,仅仅就是想着全力地理解对方的观点。此刻,你的注意力,只有对方的观点。

这是全神贯注、关注。而关注,就是爱。

此刻,转变就会发生。

对方的内心是放松、轻松和愉快的,也许会心存一些感激,毕竟谁不愿意有个倾诉的好听众呢?他在这种心情下,并在你的理性、深入的、来自针对问题本身的探索的引导中,他在某个时刻顿悟出自己的观点的问题、局限,而这才是这个人的真正转化、改变。

从根本上说,他的这个改变确实是你影响的,但是,却又是他自己探索的结果。这才是给他人带来影响的最佳途径。还有什么比“润物细无声”更贴切的比喻呢?

当然,“润物细无声”意味着某种程度的牺牲。因为对方的顿悟、改变、提升、进步,也许他自己也意识不到是在你的引导下(因为也许你只是一直在提问题)而发生的改变。而牺牲,还是爱。

天空又变成了铅灰色,压抑、了无生机。一只长着褐色毛的狗,呆立在路中央。彷徨、无聊。左顾右盼片刻,不知道要做些什么。随后扭头一溜小跑而去。干枯的树叶在寒风中摇晃。

连这些都看不见,又怎么能看得进去那些与自己对立的、争吵的观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