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怀柔区的渤海镇渤海所村就是悠久的板栗种植历史,当地的农民长期以来依靠板栗这棵“发财树”为生,但是高知名度和稳定的产量却没有给广大栗农带来稳定的收入。那时候的板栗也都要通过卖给“二道贩子”来挣钱,但是由于没有规范、没有形成产业,有些“二道贩子”收栗子压价严重,农户最终得到的实际经济效益不及总产值的1/3,村民们挣不到钱。原来做过印刷生意的李永军看好家乡的板栗发展前景,为了统一收栗子搞加工,增加村民收入,2009年注册成立了北京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李永军一边盖厂房一边按市场价收购村民的栗子。可是收购完等到他销售的时候问题来了:每斤8元收的栗子等到卖的时候却降到了7元。李永军这才发现,原栗的销售前景其实不好(这也是很多初级农产品的现状),要是把原栗深加工,可能市场前景更好。
于是第二年,李永军又引进了生产设备,雇佣周边的农民专门剥栗仁,但是因为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经过比较长的审批过程,让已经收购的栗子没办法进行包装和销售了。
转眼又到了收栗子的季节,前一批栗子还没卖出去,后一批栗子马上就要准备收购了,更让李永军心急火燎的是用来收购栗子时的贷款也到期了,银行的人天天催还款。如果为了还贷款着急出手库存的栗子,李永军会亏损200多万元,李永军没办法只能找银行协商,在李永军的努力与坚持下,银行同意通过提高利息的方式延长还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