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景的前提是使命,本质是目标,源头是人(在企业里主要是指股东、员工和客户)的欲求。企业中的人遇到环境(包含需求端、竞争端和企业自身的能力与地位),经自我调节而确立目标,并将其通过营收、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等维度表达出来,这就是愿景形成的逻辑。如图5-7所示。
图4-7 梳理愿景的基本框架
确立愿景要分三步走,如图4-8所示。
图4-8 梳理愿景的三个步骤
(1)研究企业的环境
吉姆·柯林斯认为,树立愿景需要管理层高瞻远瞩,而不能拘泥于小的战略战术,它是一个“创造”活动,而不是“预测”活动。分析一个愿景是否“理想”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它是否令我们活力四射。22
也就是说,梳理愿景不能像做战略规划一样谨慎、理性,重要的是挖掘出人们内心的渴望与抱负。
但任何一个人在制定目标时都不是漫无边际的,总要立足于周围的环境。作为一名咨询顾问,我可以想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企业文化专家,但我不会立志成为“任正非”那样的企业家。所以,梳理愿景的第一步,是把周围的环境摆出来看一看,不要求100%精确,但要让制定目标的人心里有数。
企业环境的研究主要看三端:
1.需求端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所在的市场空间有多大?是十亿级、百亿级、千亿级还是万亿级?这关系到企业愿景的边际。
第二,行业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这有助于人们衡量企业的实力。
第三,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为愿景制定提供了大致方向。
2.竞争端两个问题
第一,行业的竞争格局是什么样的?这有助于人们判断行业整体的竞争程度和后续的大致走向。
第二,我们的主要竞争者是谁?我们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这有助于判断我们大概能超越多少竞争者,到达哪个梯队。
3.企业端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当前在行业中处于什么地位,使我们的目标不至于偏离现实。
第二,我们有哪些核心能力?这是我们大胆想象的基础。
(1)唤出内心的渴望
愿景不在于多么精确,关键在于是否呼唤出了人们内心最渴望的东西,“一个胆大包天的目标不应该是一个必胜的赌博,它应该只有50%~70%成功的可能”23。
一个人内心最渴望的是什么,只有自己知道,我们能做的是为“造梦”的人提供现实环境和未来方向的参考,然后通过访谈或问卷的形式呼唤出组织成员的渴望。
(1)描绘组织的愿景
1.愿景的结构
愿景太长,显得气势不足,也不利于传播和记忆;太短,则显得空洞,不够明确、动人。因此,愿景最好采用“精炼短句+生动描绘”的结构来表达。如表4-4所示。
表4-4 默克20世纪30年代的愿景
精炼短句 | 把这家化工公司转型为世界上最出色的药物制造公司,并拥有能和著名大学媲美的科研能力 |
生动描绘 | 依靠我们提供的工具,科技将会进步,知识将会增加,人类生活将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能抵抗疾病的干扰…… |
2.精炼短句
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成为……企业”,其中省略号代表的是一种定语,一般有三种表达方式:
其一,通过产业定位和竞争地位表达愿景,这种表述最常见。表4-5列举了各维度的可选方向。
表4-5 产业定位、竞争范围和竞争地位相关选择
产业定位 | 可选项:点、线、面、体 | |
竞争地位 | 范围 | 可选项:行业、区域、国内、国际 |
地位 | 可选项:500强、100强、10强、一流、领先、领导者、第一、标杆 |
产业定位有“点、线、面、体”四种选择,每一种选择对应不同的业务特点与竞争要点。如表4-6所示。
表4-6 产业定位的四种选择
产业定位 | 点(专业化) | 线(方案化) | 面(多元化) | 体(生态化) |
业务特点 | 聚焦产品,通过把产品做专做精立足市场 从事价值链单个环节 提供单一产品 | 聚焦客户,与客户建立黏性 从事多个价值链环节,垂直产业做透 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 聚焦能力,基于能力向周边延伸 从事多个产业的多个价值链环节 提供丰富多元的产品和服务 | 聚焦平台,基于平台孵化各类业务 从事共生互利的多元化产业 提供丰富多元的产品、服务及平台资源 |
竞争要点 | 专注、品质、稳定交付、柔性制造 规模经济、效率经济 | 技术积累、客户黏性 软硬件与服务综合能力 产业纵深护城河、客户个性化满意服务、整体一揽子服务 | 产业投资与协同 强大的市场、研发、资本、管理能力 | 业务与职能外向市场化、资源共享、开放共生 内外部多边的供需群体拉通与交互 |
企业通常靠一款产品在市场实现一点突破,成功创业;积累一定的客户和资金后,开始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成为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行业形成较强影响力;当沉淀了足够多的资金和足够强的能力后,开始实行相关多元化和有限的非相关多元化扩张,形成强而大的局面;如果企业的能力和资源足够强大,以至于能打造一个平台,让各类客户和企业可以在公司提供的平台上共生连接,他们就成为了生态经营者,比较典型的企业如腾讯、小米。
事实上,在梳理企业使命时也会遇到产业选择的问题,二者不同的是,使命主要是从客户需求和自身优势出发,找到企业的价值点,而愿景中的产业定位,更多的是基于股东、员工的欲求和自身的资源能力,选择企业的努力方向,理论上讲愿景确定的产业定位会大于使命中的产业选择,但也存在二者一致的情况。
竞争地位的选择,主要还是看股东和员工的欲求及企业目前的现状,目标太小则没有吸引力,目标太大则难以实现,比较恰当的目标是有50%~70%实现的可能。
其二,从业绩、品牌、能力、员工期望等某个特定维度表达企业的愿景,例如腾讯曾经的愿景是“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笔者服务的一家企业的愿景是“做××行业效益最好的企业,员工幸福指数最高的企业”。
其三,以某个成功的标杆作为定语表达企业的愿景,斯坦福曾经的愿景是“成为西部的哈佛”,某体育设计公司的愿景是“成为脚踏车业的耐克”。
3.生动描绘
愿景要能够吸引人、激励人、指引人,因此愿景的描绘要符合两个特点:一是明确,让组织成员知道努力的方向;二是动人,让人读起来有画面感,有共鸣。
基于以上两个要求,笔者认为,愿景梳理应有一定的参考维度。站在未来的角度,哪些维度和指标能代表企业追求的方向呢?中国人民大学彭剑锋教授带领团队研究了50家世界级企业的发展史,总结了未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的八个标准,可以作为企业描绘愿景时的一个参考,如表4-7所示。
表4-7 描绘愿景的参考维度
1. 领先的经营规模与行业地位 | 1. 营业收入 2. 全球市场占有率 3. 市值 |
2. 领先的技术与产品能力 | 4. 研发费用投入占比 5. 国际发明专利数 6. 产品领先(产品市场竞争力与新产品产值率、产品盈利能力) |
3. 领先的品牌影响力与品牌价值 | 7. 拥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 8. 品牌溢价与品牌价值 |
4. 领先的全球产业影响力和话语权 | 9. 国际标准数量 10. 产业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控制力 11. 全球产业核心资源配置能力 |
5. 领先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 12. 净利润 13. 净资产收益率 14. 营业收入利润率 15. 全员劳动生产率 16. 数字资产与数字化运营 |
6. 领先的资本运作与产业并购、整合能力 | 17. 资信等级与筹资能力 18. 战略性收购兼并能力 19. 经营现金流与资产变现力 |
7. 领先的公司治理与卓越的组织能力 | 20. 优化而稳定的公司治理 21. 强大的风险管控与赋能平台 22. 稳定的高层领导团队与全球领导人才 23. 全球人才吸纳力与最佳雇主品牌 |
8. 领先的价值主张与产业生态 | 24. 长期价值主义 25. 相关利益者平衡与良好营商关系 26. 产业生态优势 27. 领先的最优管理实践成为全球学习标杆 |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目标的实现需要付出对等的努力。当一个企业选择了做大做强的愿景,就要敢于付出超常的艰辛与努力;当一个企业选择做小做精的愿景时,就要能够抵制扩张的诱惑。
选择一个愿景,往往意味着要配称相应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