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来看《洪范》的第四个部分“协用五纪”。为什么是“协用”呢?协,指协助、共同用力、多方协调。这是说要想治理好这个社会,让人世间变得井井有条,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秩序,必须要用“五纪”来协调。请看原文:
四、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民,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
——《尚书·洪范》
什么叫做“五纪”呢?纪,是指对天时的节律、律度,代表一个时间周期,古人有十二年为一纪的说法。这里“五纪”,就是指人们用以计数的几种基本时间周期,即:“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其中的“岁”“月”“日”大家都很清楚,一直到今天仍然在使用,“星辰”则是指古人一日所计的十二个时辰。“五历数”,则是指将前面的“岁”“月”“日”“星辰”的计时单位统一起来,形成完整的冬至纪年数、月相纪月数、圭影纪日数、躔度纪时辰的一整套天文历数。
本来这个世界并没有时间概念,是人类为了理解世界,为了自己的生产、生活方便,才发明的这么一套时间概念。人类通过历数的发明,把世界的变化过程规律化、度量化,形成恰当的节律以方便把握。传统中国使用的太阴历,用干支纪历,就是“协用五纪”的结果。西方人使用太阳历,也算是他们在“协用五纪”,只不过太阳历在月份的计数上,没办法跟月相盈亏挂上钩,从日子上无法判断月相朔望,普通人在应用的方便程度上要差一些。中国古人所讲的二十四节气,实际上也是对“历数”的细化,使生活在农业时代的人们,知道在每一个节气来临时,该干什么事。
五纪、历数的发明,绝对是人类生活中的大事,非常重要,因为人类要把握生活节奏,要从事生产劳动,就必须顺应自然、顺应天时、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节律、顺应一年十二个月的推移、顺应每一天的日升月落。人类必须按照天地的节律来安排自己生活节律,否则,人类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
所以,前面讲的“一曰五行”,天地之间的五行生克变化,如果没有“协用五纪”来帮助,这个生克变化的过程就无从表现了。五行的生克变化过程,必须是在天时的运行推移中表现出来,世上的一切变化都是以时间为前提,不然的话,就不可能有任何变化规律可循了。同样,前面讲的“敬用五事”,关于“貌、言、视、听、思”的五事涵养,也不是在一瞬间就全部完成了,也是要在年年岁岁、春夏秋冬、日积月累中去完成这五事的涵养。前面还讲了“农用八政”的施行,仍然是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去完成对社会政治的治理。
学佛的人都爱说“时节因缘”,什么叫做时节因缘?没有这个“协用五纪”做基础,我们就不可能知道现在是什么时节因缘。人类文明现在到了什么时节因缘?用现在全球通用的“五纪”来说,都二十一世纪啦,人类文明要么全面崩溃,要么全面更新。总之,这是一个全球化的十字路口,危险与机遇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