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篇的重中之重

今天,咱们开始《洪范》的第四讲,这一讲拟订的题目是“五行阴阳,观物之道”。宋代易学大师邵雍先生就写过一首《观物吟》,非常精湛,也非常深邃:

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予不为贫。

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

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见天根。

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这首诗我在讲《易经系辞》时专门讲过,这里就不赘言了。观,不光是用眼看,而是要用心,打开我们的心眼去深切体察;物,外在的也是物,内在的也是物,凡是可见、可感、可触、可摸,凡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意识里能够涌现出来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物”。所以,观物不仅仅是观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更重要的,是观我们精神世界里的纷纭万象。

大家再看一看,我们这一讲的副题是“中国阴阳五行学说的源头”。从《洪范》这篇文章的整体来看,“五行”是放在首位,所以就作者本身来说,五行之数可以说是《洪范》全篇的基础,是第一重要的内容。我们从后人对《洪范》这篇文章的研究和注释来看,基本上也是把五行之数及其生克变化,作为“洪范九畴”的重中之重来研究。这篇文章的正式内容,开篇就用这么短短的一段话,就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学说的大体系概括出来了。这一套体系从几千年前一直运用到现在,非常得心应手,是中国传统士大夫所标榜的“学通天人之际”的最重要的内容。

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知道这个“统”是怎么传下来的。这个“统”的源头是什么?它从数千年前一代一代传承到现在,还会传递到未来。我们知道了它的传承过程、知道了它的源头和流变,然后才不会迷失在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才能够温故而知新,从而在现代社会里开出中华文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