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是分层次的,这不是指低层次的战略应该无条件地从属于高层次战略,而是指低层次无解的战略问题往往放在高一层次,问题可能会变得无足轻重而无需解决。例如京东,京东电商业务板块短期来看可能依然是亏损或者微薄盈利状态,但是从公司层面战略来看(京东集团分为电商、金融、技术三大业务),这种亏损却是必要的,是为了发展金融和技术业务的战略性举措。电商领导者亚马逊也有类似的发展逻辑。
战略学者很早就对战略进行了分层。1930—1960年是战略理论的萌芽阶段,这一期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被称为“战略之父”的安索夫写的《公司战略》(1965年),该书以及后来的《从战略计划到战略管理》(1976年)《战略管理》(1979年)是公认的战略管理开山之作。在安索夫所在的时代,许多企业已经拥有多种业务,所以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中首次将战略分为“企业战略”和“经营战略”两个层次:
企业战略:决定企业该进入哪些经营业务。
经营战略:在企业进入某些经营业务之后,决定在这一领域里进行竞争与运行的方式与方法。
后来,斯琴德尔和霍弗根据安索夫的研究成果开发了“战略管理四层面法”,即职能层面、业务层面、公司层面和企业层面。现在人们习惯上把企业战略分为公司层面战略、业务层面战略及职能层面战略三个层面,而对于集团企业,还存在“集团层面战略”甚至“系统层面战略”等更高层次的战略。但是由于目前企业逐渐向专业化发展,像GE、三星这类的集团企业并不多见,因此习惯上还是使用三个层面的框架。
这一框架清晰易懂,但是仍有不少争议之处,其中之一就是“职能战略”究竟属不属于战略范畴。笔者认为,战略是选择一组独特的运营活动,但是要使运营活动更有效率,需要对具体的运营活动(研发、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作通盘考虑,因此战略应当包括职能层面。职能策略是战略落地的有力支撑,对战略成功落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及时调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因此,本书关于战略划分依然是:公司层面战略、业务层面战略以及职能层面战略。网络层面战略仍在发展之中,一般将它视为公网层面战略的延伸,而本书把它视为公司层面、业务层面以及职能层面战略的延伸,原因在于在各个层面都可以与相应的利益相关者发生联系、合作和交易(在业务设计中,“活动范围”就描述了这些合作关系)。需要强调的是,同时三个层面的战略都整合在同一个框架——BLM框架。图1-8展示了战略内容三个不同层次的关注要点以及在实践中一些常见的问题。
图1-8 战略内容不同层次关注要点及其常见问题
将战略划分为公司层面战略、业务层面战略以及职能层面战略,并三个层面的战略规划应用同一个工具——BLM框架,是本书所强调(“同一种语言”)和特色所在,这在2.6节中会有更深入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