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概况

“道教”一词,最早出于墨子。墨子说:

“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236

墨子在另一处也说:“天下之所以生者,以先王之道教也。”237在先秦时期,“道”的内涵之一,指现在所谓真理。“教”指教学、学习、教化、教养、说教等。在墨子那里,“道教”指人们以为是“道”而“教”人,或以为所“教”的内容是“道”的意思。前者着重强调“教”(说教)这一活动,后者着重突出“教”的内容是“道”,而不是其他。墨子所说“道教”的这个意思,和儒家经典《中庸》所说的“修道之谓教”相近,都强调“道”与“教”的辩证统一:“教”的依据、内容、标准、理想就是“道”,而“道”也要在“教”中表现出来。如果以“教”为视角,为了突出“教”的真正内容是“道”,那么,“道”与“教”的辩证关系,似乎可以简约表述为以道为教。后来的道教用墨子提出的“道教”这个词,仍然有以道为教的意思。

道教认为众生都有修道成仙的可能,因为“道”无时无处不在,只要认真修炼,就能“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神与道合,谓之得道”,只要得道,就可以“与道同久”238,长生久视,成为神仙。长生成仙是道教追求的最高目标,修炼方术,或者称为道功道术,如服食、行气、房中术、守一、外丹、内丹,以及斋醮、符箓、禁咒等,则是达到长生成仙的方法。关于外丹、内丹,也称金丹。在道教历史上,前期主要流行外丹说,宋、元以后流行内丹说。外丹,指按照自然界阴阳五行的道理,将黄金、水银、硫黄、铅粉、石英、云母等放置一处,配合烧炼,以成金丹。当时的道士认为服用金丹,可以长生成仙。内丹指人体内在精、气、神的修炼,即将人的身体当作鼎炉,将精、气、神当作药物,结合一定时限内的阴阳消长征象,通过存思守一,反观内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在丹田凝聚为金丹,便可长生久视,体道合真,形神俱妙。

道教将人的最高理想定位为长生成仙,然后围绕这一终极目标提出种种思想和方法,它关注的中心是现世的人而不是神仙;始终贯穿道教思想中的核心范畴是理性的“道”,而不是神灵。从根本上看,道教也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理性因素在内。

道教是多神教,它所崇奉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此外,道教还崇奉各种天神、地祇、人鬼及众多的仙真,这些不同神仙构成了一个庞杂的系统。神仙之间也有品位高低之分,但他们所居住的胜景,都是仙境。239托名东方朔著的《海内十洲三岛记》称,昆仑、方丈、蓬丘三神山为三岛,祖、瀛、玄、炎、长、元、流、生、凤麟、聚窟为十洲。十洲三岛以及三十六天界,皆神仙所居之处,也是道士们修道成仙的归宿。比如,它记载“祖洲”的情况是这样的:

“祖洲,近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长三四尺,人死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服之令人长生。昔秦始皇苑中,多枉死者横道,有鸟如乌状,衔此草覆死人面,当起坐而自活也。有司闻奏,始皇遣使者赍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云:臣尝闻东海祖州上有不死之草,生琼田内,或名为养神芝,其叶似菰,苗丛生,一株可活一人。始皇于是慨然言曰:可采得之不?乃使使者徐福,发童男童女各三百人,率载楼船等,入海,寻祖洲,遂不返。福,道士也,字君房。后亦得道。”240

司马迁《史记》却记载说:“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241记载与此不同,未知孰是。

除十洲、三岛、三十六洞天外,许多名山胜地也被看成神仙所居的洞府,或修道成仙的佳境。如《云笈七籤》卷二七《洞天福地·天地宫府图》称,天下名山中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均为神仙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