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周敦颐先生又引用了《易经》的原文:“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一个真正修行很好的人,他在面对事情时,不会乱起妄念,不会东想西想。即使是好事情,但是在“几”没有显现的时候,也不会盲目乱动。否则的话,再好的事情,如果盲动妄动,往往都会事与愿违。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一定会“见几而作”,而且“不俟终日”。不俟,就是不等待,也就是说那些有修养的人,他不会天天坐在家里等机会上门,机会总是会降落在有准备的人身上。那怎么准备呢?准备些什么呢?
这一章所谈的“思”,就是我们的一种准备。不管是在各行各业,也不管是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只要是机会还没有出现,那么,我们都要学会静思,要耐得住寂寞,要潜心修炼,一旦时机来临,才会有能力把握住。
过去的禅师祖师经常讲:“机不离位,堕在毒海。”我们的心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如果你始终都盯在这件事情上面,不知变动,就没有见“几”。毕竟事物之“几”是非常微妙的、非常短暂、稍纵即逝的,它是事情将发而未发的状态。“圣人见几而作”,机能离位,天机活泼,这样事情就能向好的方向转化,就能产生好的作用。反之,如果没有见“几”,或者是死守一“几”,就有可能使事情向不好的方向转化,那就是“堕在毒海”里了。
下面周敦颐先生又引了《易经》中的一句:“知几,其神乎!”真正“知几”的人,真正对事物能通达到最细微之处,并引发开来,达到对事物无所不通的状态的人,那就真正是神妙莫测了。
在周敦颐先生以前的儒家,都没有把“知几”提到这么高的高度。前面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反复在说“几”是周敦颐先生学问之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周子通书》将其提得非常之高,可以说是整部《周子通书》的核心。甚至可以这么说,你《易经》学修的水平高不高,就是在这个“几”上见功夫!当我们遇到事情,当我们心头一念生起,借助《易经》的方式,就可以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进而知道对于这个事情该怎么去做,这就是“知几”的感觉。
前面我们也讲了,“几”是一种非常微妙的转折状态。“见几”,就能够明见事物的发展方向,就能够预测未来。这种预测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么玄之又玄,说白了,就是明了因果,有此因就必有此果,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没有什么了不得。但是,我们在种下“因”的这一瞬间,它就是一“几”,见因就是见几,就必知其果。如果我们能够“知几”,那么在事情还没有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大致的结果。《易经》说白了,就是要让我们达到“知几”的状态。